题天柱山用昌黎谒衡岳庙韵
昔闻天柱缘荆公,嵽嵲嵚崟想象中。
吴楚以来剧靡弱,蛮烟奔处此独雄。
廿年元魄入梦寐,我至澒洞叹无穷。
岂伊共工不周触,山颓地陷摧悲风。
已倾西北天欲坠,况沉东南海澨通。
帝移巨柱镇乎是,雨定风止澄青空。
屈指九州馀数辈,兄事太岱弟祝融。
时平名王祷五岳,繇斯祭秩明汉宫。
石鸣钟兮雷击鼓,万霞齐献殷勤红。
纵横百潨壑底出,群峰揖让诚由衷。
功高盛名不可久,一朝勿用潜其躬。
世变后王封新宠,古岳弃掷荒丘同。
吁嗟千载海倒浸,昊苍老去寿寝终。
及今用武更无地,纵有健者难为功。
空留一柱洪荒立,冷月破碎光朣胧。
于兹坐尽无尽夜,折木扶桑吾欲东。
吴楚以来剧靡弱,蛮烟奔处此独雄。
廿年元魄入梦寐,我至澒洞叹无穷。
岂伊共工不周触,山颓地陷摧悲风。
已倾西北天欲坠,况沉东南海澨通。
帝移巨柱镇乎是,雨定风止澄青空。
屈指九州馀数辈,兄事太岱弟祝融。
时平名王祷五岳,繇斯祭秩明汉宫。
石鸣钟兮雷击鼓,万霞齐献殷勤红。
纵横百潨壑底出,群峰揖让诚由衷。
功高盛名不可久,一朝勿用潜其躬。
世变后王封新宠,古岳弃掷荒丘同。
吁嗟千载海倒浸,昊苍老去寿寝终。
及今用武更无地,纵有健者难为功。
空留一柱洪荒立,冷月破碎光朣胧。
于兹坐尽无尽夜,折木扶桑吾欲东。
现代解析
这首诗以天柱山为题材,借用了韩愈《谒衡岳庙》的韵脚,通过壮阔的想象和深沉的情感,展现了天柱山的雄伟与沧桑。
诗人开篇提到自己因为王安石的记载而知道天柱山,虽然未曾亲见,但已在脑海中想象它的险峻。接着,诗人感慨吴楚一带的山势大多柔弱,唯有天柱山在蛮荒之地独显雄姿。他二十年来魂牵梦萦,亲临此地时,更被其气势震撼。
诗中用共工撞倒不周山的神话,形容天柱山像是天帝用来支撑天地的巨柱,镇住了风雨,让天空恢复清明。天柱山在九州名山中地位崇高,可与泰山、祝融山比肩,历史上曾受帝王祭祀,钟鼓齐鸣,霞光映照,群峰俯首。然而,随着时代变迁,天柱山逐渐被冷落,如同荒丘,昔日的辉煌不再。
最后,诗人感叹沧海桑田,天地老去,如今天柱山虽依然屹立,却只剩冷月相伴,光芒破碎。他坐在山中,仿佛度过无尽长夜,心生东行之念,暗示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的追寻。
全诗以天柱山为象征,既赞美其自然伟力,又借山喻世,表达了对历史兴衰、时代变迁的感慨,以及对个人命运的思考。语言雄浑,意境深远,展现了诗人豪迈又略带悲凉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