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以一张破旧的古琴为引子,道出了知音难觅、高雅艺术被时代遗忘的悲凉。
开头说古琴"幸逃煮鹤烟",像逃过被当柴烧的命运,如今干瘦地躺在乌木几案上。这里用"煮鹤"比喻对高雅之物的粗暴对待,琴虽幸存却已失去生命力。
中间四句是琴的独白:过去能奏响千万种美妙音律,如今谁还记得它的声音?流传下来的琴谱残缺不全,只剩零星纸片。这里用"千万音"和"几张纸"的对比,突出文化遗产的流失。
最后两句用比喻讽刺现实:瓦罐(象征粗俗之物)敲得震天响,真正的音乐大师(牙夔指古代乐官)却再也唤不醒了。就像现在喧闹的流行乐充斥耳边,却没人懂得欣赏古琴的清雅。
全诗像一部微缩纪录片:镜头从蒙尘的破琴推远,展现出一个时代审美趣味的变迁。作者用"枯琴"自喻,表达了对传统文化凋零的痛心,也暗含对世人追逐浮华的批评。最触动人心的是"今在何人耳"这一问,道尽所有濒危艺术传承者的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