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命诗

成仁取义在於斯,一死君恩报未迟。
杲日当空存正气,狂澜砥柱起常彝。
孔明未复中原鼎,鹏举空搴二帝旂。
可恨奸回移宋祚,阖门厉鬼泣秦师。

现代解析

这首《绝命诗》是一位忠臣在生死关头写下的悲壮宣言,字字血泪,充满家国情怀。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

1. 以死明志的决绝 开篇直接表明态度:用生命践行"杀身成仁"的信条,认为死亡是对君王恩情的最好报答。"杲日当空"比喻自己的忠心如烈日般光明磊落,"狂澜砥柱"则展现力挽狂澜的担当。诗人明知必死,却要用生命化作支撑国家的柱石。

2. 借古讽今的悲愤 诗中提到两位著名悲剧英雄:诸葛亮未能恢复汉室("中原鼎"指政权),岳飞没能迎回被俘的宋徽宗、钦宗二帝("二帝旂"指皇旗)。这些典故暗示诗人自己和这些先贤一样,壮志未酬就要赴死,暗含对当权者昏聩的控诉。

3. 泣血诅咒的震撼 结尾最为惨烈:痛骂奸臣(秦桧之流)祸国殃民,导致宋朝灭亡("移宋祚")。"阖门厉鬼"是诗人想象自己全家死后化作索命恶鬼,向奸臣复仇。这种血泪交织的诅咒,把悲壮情绪推向极致。

全诗用死亡作为反光镜,照出忠臣的赤诚、奸佞的丑恶。虽然语言激烈,但背后是对国家至死不渝的爱。这种"宁为玉碎"的气节,正是中国传统士人精神的极致体现。

徐崧

徐崧(?~一二七六),江山(今属浙江)人。应镳次子。度宗咸淳三年(一二六七)进士。恭宗德祐二年,帝被胁北行,应镳不欲从,父子四人俱自尽殉难。事见《宋史》卷四五一《徐应镳传》、清同治《江山县志》卷七。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