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台山

南台北台浮黛鬟,宋朝陵墓遍荒山。
玉鱼金碗谁曾见,梅花流水空潺潺。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南台山一带荒凉萧瑟的景象,暗含对历史兴衰的感慨。

前两句用对比手法:南台山和北台山的青翠山峦依然如女子发髻般秀美,但宋朝的皇家陵墓却早已荒废在山野间。这里通过自然景观的永恒与人类辉煌的短暂形成强烈反差。

后两句更具体地描写陵墓的破败:当年陪葬的珍贵玉鱼金碗早已不知所踪,如今只剩下梅花溪水徒然地流淌。"空潺潺"的"空"字特别传神,既写溪水无人欣赏的寂寞,也暗指历史繁华终成空的哲理。

全诗妙在:
1. 用"黛鬟"形容青山,把静态山水写得灵动秀美
2. "谁曾见"三字道尽历史沧桑,引发读者联想
3. 结尾用流水声作结,余韵悠长,让人仿佛听到千年时光流逝的声音

诗人没有直接抒发感慨,但通过荒山、废陵、流水这些意象的组合,自然流露出对历史变迁的唏嘘,让读者自己体会盛衰无常的人生哲理。

黄瑜

黄瑜,字廷美,自称双槐老人,香山(今属广东)人,生卒年不详。约明孝宗成化中前后(1470年前后)在世,景泰七年(1456年)举人。他参加会试的时候名列乙榜,因为不愿去做不官,于是去做太学生,但接连几年参加会试仍没考中进士,只好由小官做起,后来曾升迁为惠州府长乐县知县。他做县官政绩颇佳,百姓也颇拥戴他。但他性情则刚直不阿,与上级关系处得不好,屡次得不到升迁,作了十五年知县后弃官不做,回到广州会城。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