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一位73岁老母亲在生日时有感而作,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人生的感慨和对儿子的深情。
开头两句写老母亲刚放下生活重担不久("息肩弛担"指退休或卸下责任),就忙着为儿子祈祷福气。这里用"郎君"称呼儿子,显得既正式又亲切,展现传统家庭中母亲以子女为中心的特点。
中间四句是母亲的自述:她自嘲年纪比古代长寿名人绛老还大,学问却不如儒学大师萧师;三年没和邻居往来,儿子远行万里不知何时归来。这些对比既幽默又心酸——用"班绛老"显示高龄的骄傲,用"愧萧师"表达对学问的谦逊;"三年不问"和"万里宁知"则透露出老年人社交圈缩小、牵挂远方子女的孤独。
最后两句笔锋一转:虽然身处南方,但人情并不疏远,写诗寄托思念之情请别见怪。这是典型的中国式含蓄表达,明明满心牵挂,却用"莫相疑"轻轻带过,就像现实中很多父母明明想子女,却总说"忙就别回来了"。
全诗魅力在于真实展现了中国传统母亲的矛盾心理:既为子女成才欣慰,又难掩孤独;既自豪于高龄,又感慨时光流逝;思念汹涌却表达克制。诗人用生活化的比喻(担子、邻里、远行)和巧妙的历史典故,让这些复杂情感跃然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