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居西厢毁于地震忆初至之日

青衿游北序,白首转西厢。
稚幼争窥户,糟糠欲下堂。
榻前多鼠妇,天外一牛郎。
默数晨鸡唱,方知夏夜长。

现代解析

这首诗用平实的语言描绘了一个老人在地震后回忆初到乡居时的生活场景,充满辛酸又暗含温情。

前两句"青衿游北序,白首转西厢"像人生快闪——年轻时穿着学子青衣在北方求学,如今年老白发搬到西厢房住。通过"青衿"与"白首"的对比,瞬间展现了人生的沧桑变迁。

中间四句生动刻画了乡居日常:小孩子扒着门缝好奇张望,老伴(糟糠指妻子)忙着收拾屋子准备做饭。屋里榻边常有潮虫(鼠妇)爬过,抬头却能望见银河边的牛郎星。这些细节既写实又富有诗意,潮湿简陋的居住环境与宁静美好的星空形成有趣反差。

最后两句最耐人寻味:老人默默数着公鸡打鸣的次数,才发现夏夜原来这么漫长。这里"晨鸡"与"夏夜"的矛盾组合,既写失眠的孤独,又暗含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年轻时觉得短暂的日子,年老后竟变得如此难熬。

全诗就像一组蒙太奇镜头,把人生不同阶段的画面拼接在一起。没有直接写地震的惨状,而是通过今昔对比,让读者感受到天灾对平凡生活的摧毁,以及老人在废墟中追忆往昔的复杂心境。那些潮湿的墙角、好奇的孩童、劳作的妻子、夏夜的星空,这些最普通的日常,在失去后反而显得格外珍贵。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