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櫂舞风鸥不下,愁笳吹月雁斜行。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秋夜江上的孤寂画面,通过生动的意象传递出漂泊者的愁绪。

"归櫂舞风鸥不下":归航的船桨在风中划动,连惯常追逐船只的海鸥都不愿停歇。这里用"鸥不下"的反常细节,暗示环境的萧瑟——风大得连海鸥都难以落脚,更衬托出行舟的艰难。同时"归櫂"二字暗含思归之意,为全诗奠定基调。

"愁笳吹月雁斜行":哀愁的胡笳声伴着月光,大雁在天空歪斜地飞行。"斜行"二字用得精妙,既写雁阵被风吹乱的实景,又隐喻人生轨迹的偏离。月光与笳声的组合,将听觉的悲凉与视觉的冷清交融,形成多维度的苍凉感。

全诗妙在"不言愁而愁自现":不直接说孤独,但通过鸥雁的异常行为、风月笳声的配合,让读者自然感受到漂泊者面对苍茫天地时的孤寂。特别是"舞风""吹月"的拟人化描写,使自然景物都染上了人的情绪色彩,达到物我交融的境界。

谌祜

谌祜(一二一三~一二九八),字自求,号桂舟,又号服耕子,南丰(今属江西)人。布衣终身。元大德二年卒,年八十六。有《桂舟歌咏》等,已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