偈颂十首 其十

湖山叠乱青,湖水漾虚碧。
断岸蓼花红,疏林秋露滴。
良哉观世音,处处失弥勒。

现代解析

这首诗歌《偈颂十首 其十》描绘了一幅细腻而生动的山水画面,同时也蕴含了一些哲理。我们来逐句分析一下:

1. 湖山叠乱青:这句诗描绘了一幅山间湖泊的景象。山峦重重,高低错落,呈现出一种自然的、错综复杂的美感。这里的“青”指的是山的颜色,给人一种清新、静谧的感觉。

2. 湖水漾虚碧:接着描述湖水的颜色和动态。湖水清澈见底,颜色是淡淡的碧绿,给人一种宁静而美丽的印象。湖面上似乎有微微的波动,仿佛是微风吹过留下的痕迹。

3. 断岸蓼花红:这一句描绘了湖岸边的景象。断岸指的是湖岸岩石裸露,蓼花在这样的环境中开得特别鲜艳,给人一种强烈的色彩对比,使画面更加生动。

4. 疏林秋露滴:描述了秋天的树林和露珠。树林稀疏,秋露在树枝上轻轻滴落,给人一种秋天特有的清新和寂寥感。

5. 良哉观世音,处处失弥勒:这句诗表达了一种哲理。观世音是佛教中的菩萨,代表着慈悲和救赎。而弥勒则代表着人间的欢乐和幸福。这里的“良哉”感叹观世音的慈悲,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世间人们追求快乐和幸福的态度——在观世音的慈悲之下,人们往往容易忘记内心的快乐和幸福。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传达出一种宁静、和谐的意境,并在其中隐含着对人们追求幸福生活的哲理思考。

释昙密

释昙密(一一二○~一一八八),号混源,俗姓卢,天台(今属浙江)人。年十二去家,师资福道荣。十六圆具,习台教,弃依大慧于径山。后历访名宿,无省发。之泉南教忠求决于晦庵。偶举香严击竹因缘,豁然契悟。即往梅阳,参见妙喜,历四载。孝宗乾道七年(一一七一),出住苕溪上方,次迁台城、紫箨、鸿福、万年。淳熙十一年(一一八四),诏居净慈。十五年示寂,年六十九。为南岳下十七世,教忠晦庵弥光禅师法嗣。《嘉泰普灯录》卷二一、《五灯会元》卷二○有传。今录诗十五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