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曾止善孔庙司乐
周官重司乐,典教专成均。
如何千载下,实去惟名存。
之子负远志,被褐徂冬春。
低徊不自衒,保此席上珍。
小试特豪末,食禄同庶人。
幸与骏奔齿,位卑号仍尊。
既殊仕伶官,况及游圣门。
金石方在耳,颂声未崩沦。
闻风苟有作,薄俗斯还淳。
嗟予领胄子,四术空遗文。
铿锵尚莫辨,论说将何云。
临分用自愧,赠言聊具陈。
如何千载下,实去惟名存。
之子负远志,被褐徂冬春。
低徊不自衒,保此席上珍。
小试特豪末,食禄同庶人。
幸与骏奔齿,位卑号仍尊。
既殊仕伶官,况及游圣门。
金石方在耳,颂声未崩沦。
闻风苟有作,薄俗斯还淳。
嗟予领胄子,四术空遗文。
铿锵尚莫辨,论说将何云。
临分用自愧,赠言聊具陈。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作者送给一位名叫曾止善的朋友的赠别诗。曾止善要去孔庙担任司乐(掌管礼乐的官职),诗人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朋友的赞赏和对礼乐文化的感慨。
全诗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1. 开头部分(前四句): 诗人先回顾历史,说周朝时司乐是个重要官职,专门负责教育。但千年后的今天,这个职位只剩下虚名,实际功能已经丧失。这里暗含对礼乐文化衰落的惋惜。
2. 中间部分("之子负远志"到"颂声未崩沦"): 这部分赞美曾止善的人品和志向。说他虽然穿着粗布衣服(表示生活清贫),但胸怀大志;虽然职位低微,但能参与祭祀活动很光荣。诗人认为这个职位虽然卑微,但比那些娱乐官员强得多,因为能亲近圣贤之道。礼乐之声还在耳边回响,说明传统文化尚未完全消失。
3. 结尾部分(最后六句): 诗人自谦说自己虽然也教导学生,但对古代礼乐文化理解不深,连乐器声音都分辨不清,更谈不上深入讲解。临别时感到惭愧,只能简单说几句赠言。
这首诗的魅力在于: - 通过一个小官职,反映出对传统文化传承的思考 - 用对比手法(古今对比、曾止善与伶官对比)突出朋友的可贵 - 语言朴实但感情真挚,既有对朋友的鼓励,也有自我反思 - 表达了对传统文化逐渐消亡的隐忧,体现了知识分子的责任感
诗中"被褐怀玉"(穿粗衣怀美玉)的意象,生动表现了曾止善虽地位不高但品德高尚的形象,是全诗最打动人心的描写。
黄溍
黄溍(1277年11月27日—1357年10月18日),字晋卿,一字文潜,婺州路义乌(今浙江义乌)人,元代著名史官、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文思敏捷,才华横溢,史识丰厚。一生著作颇丰,诗、词、文、赋及书法、绘画无所不精,与浦江的柳贯、临川的虞集、豫章的揭徯斯,被称为元代“儒林四杰”。他的门人宋濂、王袆、金涓、傅藻等皆有名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