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游子在夏末秋初时分的思乡之情,语言清新自然,情感真挚动人。
首联“归梦绕沧洲,胡为此滞留”直接点明主题:诗人做梦都想着回到故乡(沧洲),却不知为何还滞留他乡。这种开篇既直白又充满无奈,让读者立刻感受到诗人的羁旅之愁。
颔联“雨收三伏暑,风送一帆秋”用细腻的笔触描写季节变换。夏末的雨水带走了酷暑,秋风送来凉意,也吹动着远行的船帆。这里“一帆秋”三个字特别精妙,既写实景又暗含漂泊之意——那一叶孤舟,不正是诗人自己的写照吗?
颈联“汀树层层出,盐花拍拍浮”转入眼前景色的具体描绘。江边树木层层叠叠,浪花拍岸泛起白色泡沫(古人称浪花为“盐花”)。这两句动静结合,画面感极强,仿佛能听到浪花拍岸的声音,看到树木的倒影在水中摇曳。
尾联“相思千里月,人在海边楼”将情感推向高潮。诗人望着同一轮明月思念远方亲人,想象着此刻他们应该也在海边的楼阁上眺望。这种“千里共婵娟”的写法,把个人思念升华成一种跨越时空的情感共鸣,特别能引发读者共鸣。
全诗最动人的地方在于:明明写的是个人乡愁,却通过“三伏暑”“一帆秋”“千里月”这些具有普遍意义的意象,让每个离家在外的人都能从中看到自己的影子。诗人没有用夸张的修辞,只是平静地叙述眼中的风景和心中的思念,反而让这份情感更加真实可感。
陈天锡
元福宁州人,字载之,号晋斋。为本州学正,转盐运提举大使。宁宗至顺初,擢建阳尹,以六事闻于朝,加奉议大夫,知福州致仕。终年八十。有《鸣琴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