绛都春 重赋春水
鱼天始翠。见四尺画篷,和云飘起。桃片压香,倒浸红楼,沉沉地。
斜阳染绿浑如醉。认万古春愁影子。紫萍来往,似寻不到,小桥原位。
重倚。垂杨唤渡,便人语吹过,隔江都细。住在镜中,让与渔娃,闲梳髻。
五湖负了鸳边誓。甚日办诗船行李。十年花样飘零,听莺听水。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词描绘了一幅春日水边的画卷,通过细腻的意象传递出时光流逝与人生怅惘的情感。
上片以"鱼天始翠"开篇,用鱼游的天空泛着翠色,带出春水初涨的景象。四尺画篷(小船)在云水间飘荡,桃花瓣压着香气倒映在水中,连水底的红楼都显得沉甸甸的。斜阳将水面染成醉人的绿色,这绿色仿佛承载着千古春愁。水面的浮萍来回飘荡,连小桥原来的位置都找不到了——这些都在暗示物是人非的变迁。
下片转入抒情。主人公倚着垂柳呼唤渡船,人语声被风吹到对岸变得细微。这里用"住在镜中"形容水面如镜的宁静,把这份宁静让给梳髻的渔家女,暗含对平凡生活的向往。词人感叹自己辜负了当年在鸳鸯相伴时许下的归隐誓言,不知何时才能准备好诗船远行。"十年花样飘零"道出十年光阴如花样易逝,如今只能听着莺啼水声,在回忆中徘徊。
全词以春水为线索,将自然景物与人生感慨完美融合。通过水面倒影、浮萍飘荡等意象,巧妙传达出对时光易逝的无奈和对未竟理想的遗憾,展现了宋代文人特有的细腻情思和含蓄表达。
易顺鼎
易顺鼎(1858~1920)清末官员、诗人,寒庐七子之一。字实甫、实父、中硕,号忏绮斋、眉伽,晚号哭庵、一广居士等,龙阳(今湖南汉寿)人,易佩绅之子。光绪元年举人。曾被张之洞聘主两湖书院经史讲席。马关条约签订后,上书请罢和义。曾两去台湾,帮助刘永福抗战。庚子事变时,督江楚转运,此后在广西。云南、广东等地任道台。辛亥革命后去北京,与袁世凯之子袁克文交游,袁世凯称帝后,任印铸局长。帝制失败后,纵情于歌楼妓馆。工诗,讲究属对工巧,用意新颖,与樊增祥并称“樊易”,著有《琴志楼编年诗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