蛮庄用少陵白沙渡韵

蚁缘转山腰,千尺耸埼岸。
板屋数十家,衣装杂蕃汉。
问之曰蛮庄,邮程未及半。
木杪出旌竿,前驱隔林唤。
水深泥滑滑,日澹风漫漫。
修樾荫垂藤,点点牛羊散。
星火迫挽输,鱼贯人影乱。
傥非幸有秋,箸画徒永叹。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古代边疆山村的生动画面,充满了旅途中的艰辛与自然人文的交织魅力。

开篇用"蚂蚁绕山腰"的比喻,形象地写出陡峭山路上行人的渺小。高耸的河岸与几十户木板房形成强烈对比,穿着不同民族服饰的人们暗示这是多民族混居的"蛮庄"——一个连驿站都还没走到一半的偏远村落。

中段笔锋转向旅途细节:树林尽头飘着旗帜,向导在前方呼唤同伴。通过"水深泥泞""天色昏暗""风吹漫漫"三个短句,把赶路的艰难写得如在眼前。而垂藤绿荫下散落的牛羊,又突然带来一丝宁静的田园气息。

结尾处最耐人寻味:夜幕下举着火把赶路的人群像游鱼般匆忙,诗人不禁感叹——若不是今年收成还好,这样艰苦的生活真让人发愁啊!这里既透露了对百姓疾苦的同情,又用"有秋"(好收成)的细节给艰辛画面添了抹亮色。

全诗就像用文字拍的纪录片:有航拍般的壮阔山景,有特写镜头里的泥泞小路,有炊烟袅袅的村舍,也有匆匆赶路的行人。诗人用白描手法,把边疆风物和民生百态写得既真实又富有诗意,让读者仿佛能听见林间的呼唤声,感受到脚下滑腻的泥土。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