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清山纪游(一九九三)
客从三清来,为言三清美。
黄山差比肩,岱岳不足齿。
我夙闻其名,道教此圣地。
行路殊艰难,欲去又惮畏。
粤在癸酉秋,兹愿终得遂。
一轺趋深幽,彩笔费藻绘。
爽气迎面生,清泠沁心肺。
涧泉逐人流,青碧胜翡翠。
车行到三清,益觉风景异。
山色皆葱茏,峰势尽崔嵬。
或如众高士,澡雪绝垢滓。
或如虺出洞,昂首霄汉外。
或如巨无霸,雄关长拱卫。
就中一美人,姿韵特妩媚。
短发才及肩,眼波横秋水。
衣非华夏装,宛然泰西女。
兹地在中土,斯女安所致。
朅来几春秋,谁解其奥秘。
暮投山庄宿,阴氛逼衾被。
北斗垂寒光,月魄冻欲死。
披衣立阶除,侧听玉露坠。
遥怜彼西姝,中宵耿无寐。
迢迢阻关山,夜夜起乡思。
香雾侵云鬟,清辉冷玉臂。
平明登归途,灵境成隔世。
年衰怯重游,临岐剩感喟。
黄山差比肩,岱岳不足齿。
我夙闻其名,道教此圣地。
行路殊艰难,欲去又惮畏。
粤在癸酉秋,兹愿终得遂。
一轺趋深幽,彩笔费藻绘。
爽气迎面生,清泠沁心肺。
涧泉逐人流,青碧胜翡翠。
车行到三清,益觉风景异。
山色皆葱茏,峰势尽崔嵬。
或如众高士,澡雪绝垢滓。
或如虺出洞,昂首霄汉外。
或如巨无霸,雄关长拱卫。
就中一美人,姿韵特妩媚。
短发才及肩,眼波横秋水。
衣非华夏装,宛然泰西女。
兹地在中土,斯女安所致。
朅来几春秋,谁解其奥秘。
暮投山庄宿,阴氛逼衾被。
北斗垂寒光,月魄冻欲死。
披衣立阶除,侧听玉露坠。
遥怜彼西姝,中宵耿无寐。
迢迢阻关山,夜夜起乡思。
香雾侵云鬟,清辉冷玉臂。
平明登归途,灵境成隔世。
年衰怯重游,临岐剩感喟。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是作者1993年游览江西三清山后写下的游记诗,用生动的比喻和细腻的描写展现了道教圣地的奇幻美景。全诗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开头到"岱岳不足齿")用朋友夸赞引入,说三清山比黄山更美,连泰山都比不上,设置悬念勾起读者兴趣。
第二部分写进山过程:先说自己早就向往但怕路途艰难,直到1993年秋天才成行。进山路上凉风扑面,山泉像翡翠般碧绿,车越往里开风景越奇——这里用了"爽气""清泠"等词让人仿佛感受到山间的清凉。
第三部分("山色皆葱茏"起)是全文精华,把山峰比成各种形象:像高洁的隐士、昂头的毒蛇、威武的将军。最特别的是把一座山比作西洋美女,短发秋波,穿着洋装,在东方山水中显得神秘又孤独。这个拟人描写充满想象力,让静态的山水有了故事感。
第四部分写夜晚住宿时的感受:寒气逼人,月光冷得像要凝固,联想到白天看到的"西洋美女峰",想象她在异乡的孤独。最后清晨离开时,既感叹仙境般的美景,又因年纪大了怕难再来而唏嘘。
这首诗的魅力在于: 1. 比喻新奇大胆,把石头山写出人情味 2. 冷暖对比强烈,白天的清凉溪水和夜间的刺骨寒意形成反差 3. 结尾的感慨很真实,很多人旅游时都有"可能不会再来了"的惆怅 4. 那个"西洋美女峰"的想象特别打动人,把风景写出了跨国界的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