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前一日同陈石遗先生罗瘿公夏剑丞陈师曾黄晦闻黄哲维集法源寺祭陈后山(癸丑)
卅年穷不死,一寒幸逃命。
惟馀作诗手,敌此朔风劲。
平生陈无己,异代同我病。
举世孰敢怜,闭门聊自圣。
一生耽寂寞,万事付啸咏。
诗昌天不厄,名远谁能胜。
祭君亦何有,岁晚萧寺静。
招邀任人笑,斋洁类僧定。
方今西江诗,谬与后山竞。
行间语尽死,触处位犯正。
纵贤亦臧获,虽美犹妾媵。
未能窥门藩,遑论辟畦径。
吾侪不自馁,今日要为政。
先参曹洞禅,莫恤钝根评(王阮亭尝斥后山为钝根。)。
朴拙非所耻,俗弱要深儆⑴。
公传无尽灯,我击有心磬。
狂言众所骇,降鉴神或听。
纷纷说通塞,已矣无究竟。
惟馀作诗手,敌此朔风劲。
平生陈无己,异代同我病。
举世孰敢怜,闭门聊自圣。
一生耽寂寞,万事付啸咏。
诗昌天不厄,名远谁能胜。
祭君亦何有,岁晚萧寺静。
招邀任人笑,斋洁类僧定。
方今西江诗,谬与后山竞。
行间语尽死,触处位犯正。
纵贤亦臧获,虽美犹妾媵。
未能窥门藩,遑论辟畦径。
吾侪不自馁,今日要为政。
先参曹洞禅,莫恤钝根评(王阮亭尝斥后山为钝根。)。
朴拙非所耻,俗弱要深儆⑴。
公传无尽灯,我击有心磬。
狂言众所骇,降鉴神或听。
纷纷说通塞,已矣无究竟。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诗人在除夕前一天,和几位朋友在法源寺祭奠宋代诗人陈后山(陈师道)时写下的。全诗通过对比自己和陈后山的命运,表达了诗人对诗歌创作的执着和对世俗的蔑视。
诗歌大意:
1. 命运坎坷但坚持创作: 诗人说自己三十年来穷困潦倒,但幸运地活了下来。虽然生活艰难,但依然坚持写诗,用诗歌来对抗寒冷的北风。他觉得自己和陈后山一样,都是不被世人理解的诗人,只能闭门写诗,在寂寞中寻找慰藉。
2. 赞美陈后山的诗歌成就: 诗人认为陈后山的诗歌才华是上天赐予的,他的名声远播,无人能及。虽然现在很多人模仿陈后山的诗风,但都只是徒有其表,无法真正理解他的精髓。
3. 表达自己的诗歌主张: 诗人认为写诗要像参禅一样,需要用心去领悟,不要在乎别人的评价。他主张诗歌要朴实无华,避免庸俗和柔弱。他相信自己的诗歌虽然狂放不羁,但神明或许会听到。
4. 祭奠的意义: 诗人认为祭奠陈后山并不是为了祈求什么,而是为了在岁末的寺庙里寻找一份宁静。他邀请朋友们一起来祭奠,虽然可能会被人嘲笑,但他们依然虔诚地准备祭品,像僧人一样静心。
诗歌的魅力:
* 真挚的情感: 诗人对陈后山的敬仰和对诗歌的热爱溢于言表,读来令人感动。 * 鲜明的对比: 诗人将自己和陈后山的命运进行对比,突出了诗人对诗歌的执着和对世俗的蔑视。 * 生动的比喻: 诗人用“敌此朔风劲”比喻用诗歌对抗艰难的生活,用“参曹洞禅”比喻用心领悟诗歌的真谛,形象生动。 * 狂放不羁的风格: 诗人直言不讳地批评那些模仿陈后山诗风的人,表达了自己对诗歌的独特见解,展现了诗人的个性和才华。
总结:
这首诗是诗人对陈后山的致敬,也是对自己诗歌创作的宣言。它表达了诗人对诗歌的热爱和对世俗的蔑视,展现了诗人的个性和才华。诗歌语言朴实无华,情感真挚动人,读来令人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