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明代李濂所作,描绘了皇帝亲自到太学(古代的最高学府)视察的盛况,以及对知识和文化重视的情感。下面我以通俗易懂的语言来分析这首诗的精髓和魅力。
首先,诗的开头“翰林墨客奏封章,天子欣然幸国庠”意思是说,翰林院的文人墨客们呈上奏章,报告国事,皇帝听了之后非常高兴,决定亲自去太学看看。这里反映了皇帝对国家教育的重视,以及对知识的尊重。
接着,“綵仗六龙初拥路,青衿三舍已重行”描述了皇帝的车队浩浩荡荡地到来,太学的学生们穿着青色的学子衣(青衿),重新整顿队列,迎接皇帝的到来。这里的“綵仗”和“六龙”都是形容仪仗队气派的词语,而“青衿”则代表了学子们,展现了太学的庄严和学生的恭敬。
“隆儒共庆贤尧舜,访道谁知应帝王”这两句诗,表达了太学的儒者们一起庆祝,因为皇帝的到来就像古代的贤君尧舜一样,是对知识的推崇和尊敬。同时,这也说明皇帝亲自来太学,是对学术探索的支持和肯定。
“附凤骞渊皆法从,独惭由也亦升堂”最后两句,是说所有的学子都如同附随凤凰、跃入深渊般跟随皇帝,表示他们对皇帝的敬仰和跟随。而诗人自己则感到有些惭愧,因为能够亲自受到皇帝的接见,是一种荣耀。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描绘皇帝巡幸太学的场景,表达了对知识、文化的重视和对皇帝贤明的颂扬,同时也展现了诗人对能与皇帝同堂受教的羡慕之情。整首诗洋溢着一种对教育的尊崇和对智慧的追求,具有浓厚的文化气息和历史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