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志山房歌
云在山,龙在渊。
云未霖,养晦于阴,壑龙未震,蛰迹而蜿蜒。
所以古来隐居以求志,长山大谷往往多才贤。
君不见孔明天下士,志气凌苍天。
当年未受三顾宠,躬耕只在南阳阡。
又不见鹿门有英杰,别是人中仙。
耕云自得隐居志,日令妻子耘其前。
我尝寄迹文江里,独抱遗经究终始。
乱云堆土结松巢,一片閒心彻秋水。
閒来却访朋江滨,落花流水迷通津。
溪回路转得幽胜,深邃彷佛桃源春。
中有高世徒,隐居谢世棼。
身同鸥鹭侣,盟与泉石亲。
不识季伦富,不知原宪贫。
胸中万事等孤鹤,独立瑶台百尺之上月色传其真。
冥观六合间,湛照无纤尘。
我时一见之,翛然清我神。
呼儿具酒鲙金鳞,瑶琴古剑乌角巾。
自言足幽志,不是甘隐沦。
酒酣壮气横秋旻,为君起舞君莫嗔。
山房之下日云迈,苍生有待山中人。
鞭起九云之潜蛰,共驾万斛之飞云。
致身直入九重内,要使皇图万亿茫无垠。
云未霖,养晦于阴,壑龙未震,蛰迹而蜿蜒。
所以古来隐居以求志,长山大谷往往多才贤。
君不见孔明天下士,志气凌苍天。
当年未受三顾宠,躬耕只在南阳阡。
又不见鹿门有英杰,别是人中仙。
耕云自得隐居志,日令妻子耘其前。
我尝寄迹文江里,独抱遗经究终始。
乱云堆土结松巢,一片閒心彻秋水。
閒来却访朋江滨,落花流水迷通津。
溪回路转得幽胜,深邃彷佛桃源春。
中有高世徒,隐居谢世棼。
身同鸥鹭侣,盟与泉石亲。
不识季伦富,不知原宪贫。
胸中万事等孤鹤,独立瑶台百尺之上月色传其真。
冥观六合间,湛照无纤尘。
我时一见之,翛然清我神。
呼儿具酒鲙金鳞,瑶琴古剑乌角巾。
自言足幽志,不是甘隐沦。
酒酣壮气横秋旻,为君起舞君莫嗔。
山房之下日云迈,苍生有待山中人。
鞭起九云之潜蛰,共驾万斛之飞云。
致身直入九重内,要使皇图万亿茫无垠。
现代解析
这首《求志山房歌》是一首赞美隐士生活、表达远大抱负的诗,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
第一层:隐士的悠然生活
诗人用生动的自然意象开篇——"云在山,龙在渊",描绘出隐士像山间自在的云、深渊潜藏的龙一样超脱尘世。通过诸葛亮(孔明)和庞德公(鹿门英杰)两位著名隐士的例子,说明真正的贤才往往隐居在深山幽谷中。诗人自己也过着这样的生活:在文江边研究经典,在松树下筑巢而居,心灵像秋水般澄澈。
第二层:隐士的真实心境
诗中拜访的隐士朋友看似逍遥——与鸥鹭为伴,不慕富贵(季伦代表富豪),不嫌贫穷(原宪代表寒士),像孤鹤般超然。但酒后吐真言:他们隐居并非消极避世,而是像龙暂时潜伏("鞭起九云之潜蛰")、云蓄积力量("共驾万斛之飞云"),等待时机实现抱负。琴剑酒具这些物品暗示他们随时准备出山。
第三层:隐士的终极理想
全诗最精彩的是结尾的转折:当苍生需要时,这些"山中高人"就会像龙腾九天、云涌万里般出世,辅佐君王拓展万里疆土("皇图万亿茫无垠")。这种"隐居为济世"的思想,打破了传统隐士形象的局限。
这首诗的魅力在于:
1. 用云、龙、鹤等意象,把抽象的理想具象化
2. 通过饮酒起舞的场景,让说理充满激情
3. 最后揭示隐居是手段而非目的,展现古代文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智慧
本质上,这是首"待时而动"的励志诗,告诉我们:真正的强者既能享受孤独积蓄力量,也时刻准备为更大理想而奋斗。
解缙
解缙(1369年-1415年),字大绅,一字缙绅,号春雨、喜易,明朝吉水(今江西吉水)人,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中进士,官至内阁首辅、右春坊大学士,参预机务。解缙以才高好直言为人所忌,屡遭贬黜,终以“无人臣礼”下狱,永乐十三年(1415年)冬被埋入雪堆冻死,卒年四十七,成化元年(1465年)赠朝议大夫,谥文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