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剑山
李势非嵎虎,公孙是井蛙。
圣朝无外户,夷壤尽为家。
叠嶂宁须铲,停鼖久废挝。
原鳞生骆谷,钓驷入彭衙。
关失千年壮,方来万里遐。
商渊宁满面洞,使节偏谽谺。
岑蔚谁惊鸟,丰茭自乐{上鹿下加}。
烽屯开雨雪,樵爨老烟霞。
帝德朝宗地,仙游上汉槎。
赏奇酬酒兴,摛藻谢诗葩。
阶走枫林叶,窗催桕烛花。
山亭无刻漏,隐几待鸣鸦。
圣朝无外户,夷壤尽为家。
叠嶂宁须铲,停鼖久废挝。
原鳞生骆谷,钓驷入彭衙。
关失千年壮,方来万里遐。
商渊宁满面洞,使节偏谽谺。
岑蔚谁惊鸟,丰茭自乐{上鹿下加}。
烽屯开雨雪,樵爨老烟霞。
帝德朝宗地,仙游上汉槎。
赏奇酬酒兴,摛藻谢诗葩。
阶走枫林叶,窗催桕烛花。
山亭无刻漏,隐几待鸣鸦。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边关山野的壮丽画卷,同时暗含对和平盛世的赞美。全诗可分为三个层次:
1. 历史对比(前四句)
诗人用"李势""公孙"两个历史人物比喻过去割据一方的势力,说他们像井底之蛙般狭隘。而如今太平盛世,边疆百姓都能安居乐业,夷族地区也融入大家庭。这里用"非嵎虎""是井蛙"的生动比喻,让历史对比更形象。
2. 边关风光(中间十二句)
用"叠嶂""骆谷"等意象勾勒出大剑山的险峻地形,但战鼓("停鼖")早已闲置,说明战事平息。特别描写了商队在幽深山谷穿行、使节往来、鸟兽自在栖息的和平景象。"烽屯开雨雪"等句用雨雪烟霞的意象,把军事要塞转化为诗意栖居地。
3. 盛世感怀(最后六句)
将皇帝德政比作"朝宗地",把出使边关比作"仙游"。最后四句尤为生动:踩着枫叶台阶,看着烛花跳动,在山亭里不用看计时器,只需静待黎明鸦鸣。这些生活细节传递出闲适心境,暗示太平岁月的美好。
艺术特色:
- 善用对比:历史动荡vs当下和平
- 意象转换:把军事意象(烽火台)诗化为自然景观
- 动静结合:商队使节的动态与山野的静态相映成趣
- 以小见大:通过烛花、枫叶等小细节反映大时代
全诗通过边关景物的变迁,歌颂了消除战乱、各族和睦的太平盛世,最后回归到诗人享受宁静山居的个人体验,宏大主题与个人感受自然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