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经古墓诗

偃松将古墓,年代理当深。
表柱应堪烛,碑书欲有金。
迥坟由路毁,荒隧受田侵。
霏霏野雾合,昏昏陇日沈。
悬剑今何在,风杨空自吟⑴。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座被时间遗忘的古墓,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情感烘托,传递出对历史沧桑和人生无常的感慨。

开头两句点明主题:墓旁倾斜的松树和古老的坟墓,暗示这里年代久远。"表柱应堪烛"是说墓前的石柱曾经可能被当作烛台使用,"碑书欲有金"则描写碑文上的字迹可能曾经镶金,如今都已残破模糊。这两句通过今昔对比,突出时光的侵蚀力量。

中间四句进一步描写古墓的荒凉:坟墓因为道路扩建而被破坏,墓道被农田侵占。野雾弥漫,夕阳西沉,营造出一种阴郁朦胧的氛围。这些意象共同构成了一幅荒芜凄凉的画面。

最后两句借用"悬剑"的典故(春秋时吴国季札赠剑给已故友人的故事),表达对逝者的追思。如今宝剑不在,只有风吹杨树的声音,仿佛在替逝者哀叹。这个结尾余韵悠长,让读者感受到诗人对生命易逝的怅惘。

全诗没有直接抒情,而是通过对古墓景象的白描,让读者自然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和人生的短暂。诗人用简洁有力的语言,将一座荒墓写得充满情感,这正是这首诗的魅力所在。

阴铿

阴铿(约511年-约563年),字子坚,武威姑臧(今甘肃武威)人。南北朝时代梁朝、陈朝著名诗人、文学家,其高祖袭迁居南平(在今湖北荆州地区),其父亲子春仕梁,为都督梁、秦二州刺史。铿幼年好学,能诵诗赋,长大后博涉史传,尤善五言诗,为当时所重,仕梁官湘东王萧绎法曹参军;入陈为始兴王陈伯茂府中录事参军,以文才为陈文帝所赞赏,累迁晋陵太守、员外、散骑常侍。约在陈文帝天嘉末年去世。阴铿的艺术风格同何逊相似,后人并称为“阴何”。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