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李果州归蜀
大原发邹鲁,功德被九州。
迢迢数千年,伊洛乘其流。
去之又百载,武夷阐诸幽。
斯文代显晦,天意非人谋。
正脉远相续,何必并世游。
峨峨陵阳山,下镇西南陬。
师法自心得,如亲接前修。
一气妙亭毒,小大各有求。
惟此生息机,不隔春与秋。
皎皎冰雪姿,高疑揖浮丘。
太虚丽日月,纤翳无停留。
本根自深茂,况复加穷搜。
微言析脉理,要指会衿喉。
工夫自中积,应物乃其优。
汉庭高论著,周原出咨诹。
耿耿恻隐心,若将纳诸沟。
拳拳敬王义,敢有非嘉猷。
俯视不义贵,如比空云浮。
所虞素学负,岂愿清名收。
阊阖入云端,蜀天方阻修。
西上香炉峰,江流去悠悠。
问学久不明,风俗日以偷。
塞口谨勿言,令人但深忧。
世如大膏肓,终当待公瘳。
格天未易到,责己尤难周。
大学无已时,白首何当休。
陋质谢顽朽,居然费雕锼。
建德苦不勇,怀知若为酬。
四非去未能,用力信有由。
永当佩深训,无作明公羞(同上书页四三九四)。
迢迢数千年,伊洛乘其流。
去之又百载,武夷阐诸幽。
斯文代显晦,天意非人谋。
正脉远相续,何必并世游。
峨峨陵阳山,下镇西南陬。
师法自心得,如亲接前修。
一气妙亭毒,小大各有求。
惟此生息机,不隔春与秋。
皎皎冰雪姿,高疑揖浮丘。
太虚丽日月,纤翳无停留。
本根自深茂,况复加穷搜。
微言析脉理,要指会衿喉。
工夫自中积,应物乃其优。
汉庭高论著,周原出咨诹。
耿耿恻隐心,若将纳诸沟。
拳拳敬王义,敢有非嘉猷。
俯视不义贵,如比空云浮。
所虞素学负,岂愿清名收。
阊阖入云端,蜀天方阻修。
西上香炉峰,江流去悠悠。
问学久不明,风俗日以偷。
塞口谨勿言,令人但深忧。
世如大膏肓,终当待公瘳。
格天未易到,责己尤难周。
大学无已时,白首何当休。
陋质谢顽朽,居然费雕锼。
建德苦不勇,怀知若为酬。
四非去未能,用力信有由。
永当佩深训,无作明公羞(同上书页四三九四)。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是宋代文人送别友人李果州返回蜀地时所作,表达了对学问传承、道德修养的深刻思考,以及对友人品格和志向的赞美。全诗可以分为几个层次来理解:
1. 学问传承的脉络 开篇提到儒家思想起源于邹鲁(孔子、孟子的故乡),影响遍及九州。历经千年,伊洛(程颢、程颐的学派)和武夷(朱熹的理学)相继发扬光大。诗人认为学问的兴衰是天意,但正脉(正统学问)始终延续,不必拘泥于同代人的交流。这里强调学问需要代代传承,而非一时之功。
2. 对友人才德的赞美 诗人称赞李果州像陵阳山一样巍峨,学问师法古人但有自己的心得,品格高洁如冰雪,可与仙人浮丘公比肩。他的思想如日月般清澈,不受世俗污染,根基深厚且勤于钻研,能深入剖析学问的精微之处。
3. 对现实的忧虑与期待 诗中提到汉朝和周代的盛世,暗讽当时社会风气败坏,学问不被重视,人心浮躁。诗人将世道比作“大膏肓”(重病),期待李果州这样的贤能之士来救治。他提醒友人:改变世道很难,但要从自身严格要求做起,学问修养是一辈子的事。
4. 送别的情感和勉励 最后,诗人表达惜别之情:蜀道艰险,江水悠悠,但更忧心的是学问荒废、世风日下。他谦称自己能力有限,但会铭记友人的教诲,努力不辜负对方的期望。
全诗的核心思想: - 学问和道德需要代代坚守,不能急功近利。 - 真正的学者应像李果州一样,根基扎实、品格高洁。 - 面对衰败的世风,知识分子要有担当,从自身做起。
语言特色: 诗人用高山、日月、冰雪等意象比喻友人的品格,形象而崇高;同时通过对比古今,批判现实,显得深沉有力。最后以自谦和勉励结尾,情感真挚。
这首诗既是对友人的送别,也是对时代困境的反思,展现了宋代文人“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追求。
王遂
王遂,字去非,一字颖叔,枢密副使王韶之玄孙,后为镇江府金坛人,宋代名臣。 嘉泰二年进士,调富阳主簿,历官差干办诸司审计司。绍定三年,知邵武军兼福建招捕司参议官。后任工部尚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