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严子陵钓台

渭滨一叟发垂素,西伯与之无雅故。
幡然为舍钓鱼竿。八极风云生指顾。
先生少与文叔游,眼看日角兴炎刘。
胡为掉头不肯住,垂纶依旧披羊裘。
周文虚已师贤哲,光武规模欠宏阔。
三公清坐台阁尊,先生回首桐江月。
桐江月色无古今,白波苍嶂幽人心。

现代解析

这首诗通过对比两个历史人物——姜子牙和严子陵的不同选择,探讨了知识分子在仕与隐之间的抉择,展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境界。

前半部分写姜子牙(渭滨一叟)的故事:这位白发老翁本与周文王(西伯)素不相识,却毅然放下鱼竿辅佐明君,在风云变幻的时局中指点江山。这里用"八极风云生指顾"生动表现出姜子牙运筹帷幄的豪迈气概。

后半部分写严子陵(先生)的选择:他虽与光武帝(文叔)是旧交,亲眼见证东汉王朝(炎刘)兴起,却拒绝高官厚禄,宁愿回到桐江披着羊裘钓鱼。"三公清坐台阁尊"与"回首桐江月"形成强烈对比,凸显出他对功名利禄的淡漠。

最后四句意境最美:桐江的月色亘古不变,白浪青山的自然美景正适合幽居之人。这里"幽人心"三字点明全诗主旨——真正的智者懂得在喧嚣世界中守护内心的宁静。

诗人没有简单评判两种选择孰优孰劣,而是通过并置两种人生道路,让读者思考:是要像姜子牙那样建立不世功业?还是像严子陵这般保持精神自由?江月青山的永恒意象,暗示着超脱名利的精神追求或许更接近生命的本质。

陈鉴之

陈鉴之,初名璟,字刚父,闽县(今福建福州)人。宁宗嘉定间漫游京口、临安间。理宗淳祐七年(一二四七)进士(清乾隆《福建通志》卷三五)。倪守斋知新安,多有唱和。今存《东斋小集》一卷。事见《两宋名贤小集》卷三三一。陈鉴之诗,以汲古阁影宋抄《南宋六十家小集》本为底本,校以《两宋名贤小集》本(简称名贤集)。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