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晚泊

茫茫霭霭失西东,柳浦桑村处处同。
戍鼓一声帆影尽,水禽飞起夕阳中。

现代解析

这是一首描绘傍晚在西江停泊情景的诗词,叫《西江晚泊》。让我们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分析一下这首诗词的精髓和魅力。

首句“茫茫霭霭失西东”,作者用“茫茫”和“霭霭”这两个词语来描绘视野模糊,看不清东西方向的景象。这种模糊的感觉可能是由于雾气或者远处的景色造成的,给人一种迷离的感觉。

接着,“柳浦桑村处处同”,作者描述了岸边柳树和村庄的景色。这里的“处处同”意味着沿途的景色都非常相似,给人一种单调重复的感觉。这可能与江上广阔,景色单调有关。

然后,“戍鼓一声帆影尽”,作者用“戍鼓”表示军队打鼓的声音,暗示着战争的气息。同时,“帆影尽”意味着船只的影子已经消失,暗示着船只已经远去。这一句话可能描绘了傍晚时分,江边宁静的景象中夹杂着一种紧张和远方的未知感。

最后一句“水禽飞起夕阳中”,作者描绘了夕阳下的景象。水禽(如水鸟、鹭鸶等)在夕阳中飞翔,给整个画面增添了一丝生机和美感。夕阳下的美景让人心情平静愉悦,与前文中可能存在的紧张和未知感形成对比。

总体来说,《西江晚泊》这首诗词通过描绘傍晚在西江停泊的景象,展现了广阔江面上的宁静与紧张氛围的交织,以及夕阳下美景的生机和愉悦。语言生动、简洁,让读者能够感受到诗词所描绘的场景和情感。

赵嘏

赵嘏(约806年——约853年),字承佑,楚州山阳(今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人,唐代诗人。约生于宪宗元和元年(806年)年轻时四处游历, 大和七年预省试进士下第, 留寓长安多年, 出入豪门以干功名, 其间似曾远去岭表当了几年幕府。 后回江东, 家于润州(今镇江)。会昌四年进士及第,一年后东归。 会昌末或大中初复往长安, 入仕为渭南尉。 约宣宗大中六、七年(852年、853年)卒于任上。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