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写的是一个人在荒凉山间驿站里的孤独感受。
开头两句说驿站很冷清,连喝酒都没了兴致,眼前的嘉陵江头也不回地流走,显得特别无情。这里用江水的"无情"反衬出人的留恋,江水不懂离别之苦,自顾自地流走,而人却满心不舍。
后两句最打动人:诗人坐在江边,听着流水声,一整夜都不忍离开。他不是在单纯听水声,而是在用这种方式延长和这片山水的告别。潺潺的水声像是一首送别的歌,诗人用"坐到明"这个细节,把那种依依不舍的心情写得特别真实。
全诗妙在把孤独、离愁这些抽象情绪,全融进具体的画面里:冷清的驿站、无情的江水、整夜的流水声。没有直接说多难过,但读着读着就能感受到那种浓得化不开的离愁。这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写法,正是古典诗词最动人的地方。
石介
石介(1005-1045)字守道,一字公操。兖州奉符(今山东省泰安市岱岳区徂徕镇桥沟村)人。北宋初学者,思想家。宋理学先驱。曾创建泰山书院、徂徕书院,以《易》、《春秋》教授诸生,“重义理,不由注疏之说”,开宋明理学之先声。世称徂徕先生。“泰山学派”创始人。关于“理”、“气”、“道统”、“文道”等论对“二程”、朱熹等影响甚大。从儒家立场反对佛教、道教、标榜王权,为宋初加强中央集权提供论据。主张文章必须为儒家的道统服务。曾作《怪说》等文,抨击宋初浮华文风。著有《徂徕集》二十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