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客往鄜州

新参将相(一作略)事营(一作西)平,锦带骍弓结束轻。
晓上关城吟画角,暗驰(一作驱)羌马发支兵。
回中地近(一作远)风常急,鄜畤年多草自生。
近喜扶阳系戎相,从来卫霍笑长缨。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将领送别友人的场景,展现了边塞军旅生活的豪迈与苍凉。

前四句写将军的英姿:这位新上任的将军(或参谋军事)负责西部边防事务,他轻装简从,只佩着锦带和红色弓箭。清晨在城关上吹响号角,暗中调动羌族骑兵作为支援部队。这里用"锦带骍弓"的鲜亮色彩和"暗驰羌马"的神秘行动,塑造出将领既潇洒又干练的形象。

中间两句写边塞环境:回中地区(今甘肃一带)靠近前线,总是刮着大风;鄜州城郊(今陕西富县)因为长期战乱,野草年年自生自灭。通过"风急""草生"的典型意象,既点明送别地点特征,又暗示边疆的荒凉与战事的频繁。

最后两句抒发感慨:最近令人欣慰的是有能臣镇守边关,但历史上像卫青、霍去病这样的名将,其实都看不上那些只会空谈军事的人。这里用"笑长缨"的典故(汉代终军请缨出征的典故),既表达对务实将领的赞赏,也暗含对纸上谈兵者的讽刺。

全诗在送别的主题中,巧妙融入了对将领形象的刻画、边塞风光的描绘以及历史典故的运用,既有"晓上关城"的动态画面,又有"草自生"的静态苍凉,刚柔并济地展现了盛唐边塞诗特有的雄浑气魄。

杨凝

杨凝(?—802)唐代诗人。字懋功,虢州弘农人,杨凭之弟。生年不详,约卒于唐德宗贞元十八年。少孤,受母训。长善文辞,与兄凭、弟凌皆有名。大历中,踵擢进士第,时号“三杨”。凝由协律郎三迁侍御史,为司封员外郎。坐厘正嫡媵封邑,为权幸所忌,徙吏部。稍迁右司郎中。宣武董晋表为判官。亳州刺史缺,晋以凝行州事,增垦田,决淤堰,筑堤防,水患为息。时孟叔度纵横挠军治,凝亦荒于酒。董晋卒,(公元799年)凝走还京师,阖门三年。拜兵部郎中,以痼疾卒。凝著有文集二十卷,《新唐书艺文志》传于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