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苧(癸丑(民国二年))
愧馀生,背孀母,孤儿默泣。
哀哀寸草,未报春晖百一。
黯风尘,卅年轻换鬓丝白。
城北。
旧家山,料尚有,儿时居宅。
朦胧乌桕,微颤东溪月色。
曾几番,抱书愁傍寒机侧。
凄恻。
永负慈恩,外家闻见,还说依稀记得。
记柳岸霜疏,夜乌啼急。
秋卢耐晓,正淹梭泪尽,血飘残织。
望断南云,墓草林楸,空剩荒寂。
待更牵衣,索乳何从觅。
哀哀寸草,未报春晖百一。
黯风尘,卅年轻换鬓丝白。
城北。
旧家山,料尚有,儿时居宅。
朦胧乌桕,微颤东溪月色。
曾几番,抱书愁傍寒机侧。
凄恻。
永负慈恩,外家闻见,还说依稀记得。
记柳岸霜疏,夜乌啼急。
秋卢耐晓,正淹梭泪尽,血飘残织。
望断南云,墓草林楸,空剩荒寂。
待更牵衣,索乳何从觅。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词是一位中年人对亡母的深情追忆,字字血泪,充满"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悔痛。
开篇就用"孤儿默泣"定下基调,像一根刺扎进读者心里。诗人愧疚自己活到中年("卅年轻换鬓丝白"),却未能报答母亲养育之恩("未报春晖百一")。这里用"寸草"比喻自己,用"春晖"比喻母爱,化用"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古诗,说连百分之一的恩情都没能回报。
中间部分像放电影般闪回童年画面:城北老家、乌桕树下的月色、抱着书本在织布机旁温习功课的场景。这些记忆越温馨,此刻的悲痛就越深刻。"抱书愁傍寒机侧"特别动人,让我们看到贫寒中母亲织布供孩子读书的辛劳。
后半段情绪更加强烈。通过"柳岸霜疏""夜乌啼急"等萧瑟秋景,烘托丧母之痛。最催泪的是"正淹梭泪尽,血飘残织",想象母亲织布时思念孩子落泪,甚至血泪染红织机的画面。结尾"待更牵衣,索乳何从觅"简直是泣血之问:如今想再牵母亲衣角,像婴儿般讨口奶喝,却再也找不到她了。
全词就像一组老照片:织布机、乌桕树、秋夜乌鸦、染血的织梭...每个意象都承载着沉甸甸的思念。诗人用三十年人生阅历反刍母爱,最终凝结成这首令人心碎的忏悔录。这种跨越时空的母子深情,正是打动人心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