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道中怀泽想已过衡州

独行桂林雪,遥望衡山云。骥子别我去,定过湘江濆。

湘江日东注,客子在岐路。天低洞庭野,日落长沙树。

翩翩北飞雁,杳杳南去舟。昨朝发陆口,几日出袁州。

千里杉关道,路平到家好。手持一缄书,为访山中老。

归来蓝涧滨,綵衣照新春。上堂拜慈母,一一说远人。

远人苦思归,发短日已白。惟有忧国心,持之比金石。

我无负郭田,种杏溪南山。清泉足洗耳,瑶草堪怡颜。

我纵未得归,为我谢耆旧。早晚脱朝簪,云林扫丹臼。

现代解析

这首诗写的是作者在桂林旅途中对远方亲友的思念,以及自己漂泊在外的复杂心情。全诗用平实的语言勾勒出旅途的孤寂和对家乡的眷恋,同时透露出忧国忧民的情怀。

开头四句像一幅水墨画:作者独自踏着桂林的雪,遥望衡山方向的云,想到好友(骥子)已经离开自己,此刻应该过了湘江。这里用"雪"和"云"营造出清冷的氛围,暗示孤独的旅途。

中间部分用流动的意象串起思乡之情:湘江日夜东流,而游子还在岔路口徘徊;洞庭湖的天空显得很低,长沙的树木映着落日;北飞的大雁和南去的船只,都在衬托作者的漂泊感。提到"袁州"、"杉关道"这些具体地名,让思乡之情更真实可感。

最动人的是想象家人团聚的场景:带着书信回乡探望山中老人,穿着彩衣在春天拜见母亲,细说远方亲人的情况。这种温馨想象反衬出作者"发已白"却不得归的苦涩。

最后坦露心迹:虽然生活清贫(没有田地),但可以隐居山林(种杏树、用清泉洗耳);即便暂时不能回乡,也请代他向老友致意,表达终将辞官归隐的愿望。"忧国心比金石"的比喻,点明他虽思念家乡,但报国之志始终坚定。

全诗的魅力在于将个人情感与家国情怀自然融合,既有"雪中独行"的孤独画面,又有"彩衣拜母"的温暖想象,最后以"洗耳清泉"的淡泊收尾,层次丰富又真挚动人。普通人读来,既能感受到游子思乡的普遍情感,也能体会到古代文人特有的精神追求。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