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涨后诗

祝融挥鞭烧下土,五月炎蒸苦无雨。
高田龟坼低田焦,塞口黄尘杂沙卤。
风师入海驱群龙,倒卷溟渤扬高淙。
海滨赤子葬鱼腹,数里不见桑麻踪。
皋壤无忧老农喜,沟港平添一篙水。
不将泛滥愁天公,但愿潮痕镇如此。
水车轣辘争喧豗,渴蛟饮涧银泉回。
平田渺渺乱蛙蝈,顿觉青翠纷成堆。
今年秧多不怕旱,分种何妨过夏半。
但教十日雨一来,会见田禾高没岸。
犁锄袯襫争成群,担酒饷肉何纷纷。
不愁潮退水痕落,海中还起炮车云。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场旱灾后迎来海潮涨水的场景,通过对比灾难与希望,展现了农民面对自然灾害的复杂心态。

全诗分为三部分:
1. 灾难景象(前八句):
- 用"祝融挥鞭"形容烈日炙烤大地,五月干旱让田地开裂
- 海边居民遭遇海啸般的潮水,"葬鱼腹"写出惨状
- "数里不见桑麻踪"说明灾害范围之大

2. 转机来临(中间八句):
- 老农反而高兴,因为沟渠有了救命水
- 水车运转声像"渴蛟饮涧",干渴的田地重现生机
- "乱蛙蝈"的叫声和"青翠成堆"形成鲜活画面
- 农民抓紧补种,表现出顽强生命力

3. 乐观展望(后八句):
- 农民集体劳作的热闹场景,带着酒肉犒劳自己
- 结尾"炮车云"的比喻很特别,把可能再来的暴雨比作战车,既写实又带着无畏

这首诗的独特之处在于:
1. 不回避灾难的残酷,但更突出农民的坚韧
2. 用"老农喜"这种反常反应,体现劳动人民的生存智慧
3. 声音描写很生动(水车声、蛙鸣),让画面立体
4. 最后用乌云暗示循环可能再来,但农民已做好准备

全诗告诉我们:面对自然灾害,农民既会痛苦挣扎,也会抓住生机,更会为可能的新挑战做好准备,这种务实乐观的精神正是中国农耕文明的精髓。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