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和歌辞。棹歌行
棹女饰银钩,新妆下翠楼。霜丝青桂楫,兰枻紫霞舟。
水落金陵曙,风起洞庭秋。扣船过曲浦,飞帆越回流。
影入桃花浪,香飘杜若洲。洲长殊未返,萧散云霞晚。
日下大江平,烟生归岸远。岸远闻潮波,争途游戏多。
因声赵津女,来听采菱歌。
水落金陵曙,风起洞庭秋。扣船过曲浦,飞帆越回流。
影入桃花浪,香飘杜若洲。洲长殊未返,萧散云霞晚。
日下大江平,烟生归岸远。岸远闻潮波,争途游戏多。
因声赵津女,来听采菱歌。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的美丽画卷,通过一位划船女子的视角,展现了从清晨到日暮的湖光山色与生活情趣。
全诗可分为三个自然段落:
1. 开篇用"银钩装饰的船桨""翠绿楼阁"等亮色物件,勾勒出划船女子精心打扮的形象。她划着桂木船桨、紫霞色的兰木船,在晨光中出发,让人联想到江南水乡的精致生活。
2. 中间部分像移动的镜头,跟随小船穿过金陵(南京)的晨雾、洞庭湖的秋风,经过曲折的水湾。诗人用"桃花浪中倒影""杜若洲的香气"这些充满画面感的细节,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江南水乡的特有景致。
3. 最后描写夕阳西下时的场景:宽阔的江面、渐远的河岸、归途中的嬉戏声。结尾巧妙地将划船女子与采菱女的歌声联系起来,用声音作结,余韵悠长,让人联想到水乡生活的悠闲自在。
这首诗的魅力在于:
- 色彩运用丰富(银钩、翠楼、紫霞等),构建出明丽的视觉画面
- 通过"扣船""飞帆"等动词让静态的景物活起来
- 用"桃花浪""杜若香"等意象调动读者的多重感官
- 展现了江南水乡从早到晚的动态美景,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图景
诗人没有直接抒情,而是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自然流露出对江南水乡生活的喜爱之情,这种含蓄的表达方式正是中国传统诗歌的独特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