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州镇淮楼

年年(一作中原)杀气未曾收,淮(一作江)北淮南草木秋。
我上镇淮楼一望,满天明月大江流。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战乱年代下的苍凉景象,充满历史的厚重感。

前两句"年年杀气未曾收,江北淮南草木秋"用直白的语言勾勒出一幅战火连绵的画面:年复一年的战争阴云不散,长江两岸的草木都染上了肃杀的秋意。这里的"杀气"不是夸张的修辞,而是真实的历史写照,暗示当时社会动荡、民不聊生的状况。

后两句笔锋一转,诗人登上镇淮楼远眺,看到的却是"满天明月大江流"的壮阔景象。这里用永恒的明月和奔流不息的长江,与短暂的人类纷争形成强烈对比。明月和大江不会因人间战乱而改变,它们象征着自然界的永恒与历史的沧桑。

整首诗的精妙之处在于:通过"小"与"大"的对比——人类的战争是短暂的,自然的壮美是永恒的;通过"动"与"静"的对照——地面的战火纷飞,天上的明月宁静。这种对比让读者在感受战争残酷的同时,也能体会到一种超脱的历史视角。

诗人没有直接抒发感慨,而是用简洁的画面让读者自己体会:在永恒的自然面前,人类的争斗显得多么渺小。这种含蓄的表达方式,正是中国传统诗歌的魅力所在。

朱元璋

大明太祖高皇帝朱元璋(1328年—1398年6月24日),字国瑞原名重八,后取名兴宗,濠州钟离人(今安徽凤阳),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聪明而有远见,神威英武,收揽英雄,平定四海,纳谏如流,求贤若渴,重农桑,兴礼乐,褒节义,崇教化,制定的各种法规都很相宜,前所未有。但他性格严明,晚年偏好诛杀,使得一代开国元勋很少有善始善终者,这是他的缺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