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触目惊心的古代农村灾荒图景,用白描手法展现了老百姓的悲惨生活。
开头两句直接带我们走进任溪南北村,用"百家能得几家存"的反问,揭示这个村庄十室九空的惨状。就像用镜头扫过废墟,让人瞬间感受到灾难的严重性。
中间四句具体描写灾民的生存困境:老百姓一年到头都在挨饿,家人大多染病。为了充饥,他们不得不把野菜磨成粉拌着泥土吃,甚至把榆树皮都剥光了,一直剥到树根。这些细节就像特写镜头,把灾民挖野菜、剥树皮的求生场景生动展现出来。
最后两句最震撼:幸存者相遇时已经不成人样,脸上永远挂着泪痕。这里用"无复人形状"的夸张描写,突出灾民被折磨得面目全非的惨状,而"两颊何曾断泪痕"则暗示他们的痛苦持续不断。
全诗没有华丽辞藻,就像用朴素的纪录片手法,通过一个个真实的生活细节,让读者看到古代农民在灾荒中的真实生存状态。诗人用平实的语言传递出深切的同情,让今天的我们也能感受到数百年前那场灾难的残酷。
龚诩
龚诩(1381~1469)明代学者。一名翊,字大章,号纯庵,南直隶苏州府昆山(今属江苏)人。建文时为金川门卒,燕兵至,恸哭遁归,隐居授徒,后周忱巡抚江南,两荐为学官,坚辞,有《野古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