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小诗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的夏日风情画,用简单明快的语言带我们走进一个充满生活气息的场景。
前两句写的是大环境:站在灭渡桥上回望,只见杨柳倒映在河塘里,南风把整个城郭都吹得香气四溢。"不胜香"三个字特别生动,让人仿佛能闻到空气中混合着稻香、荷香和水气的味道。
后两句聚焦到具体画面:湖边的田里种着紫芒稻(一种特色水稻),田间不时能看到戴着麦秆斗笠的农妇,她们穿着青色的苎麻衣服在劳作。"遮"字用得巧妙,既写了斗笠遮阳的功能,又让人联想到农妇们在稻浪中时隐时现的身影。
全诗就像一张老照片,抓住了三个典型元素:弯弯的桥、绿绿的柳、劳作的农妇,通过"南风"和"香气"把静态画面变得鲜活。诗人没有直接抒情,但通过对平凡劳动场景的诗意捕捉,自然流露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最打动人的是那种不经意的美——普通农妇的斗笠、常见的稻田,在诗人笔下都成了动人的风景。
钱载
钱载(1708—1793),字坤一,号萚石,又号匏尊,晚号万松居士、百幅老人,秀水(今浙江嘉兴)人,清朝官吏、诗人、书画家。乾隆十七年进士,改庶吉士,散馆授编修,后授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上书房行走,《四库全书》总纂,山东学政。官至二品,而家道清贫,晚年卖画为生。工诗文精画,善水墨,尤工兰竹,著有《石斋诗文集》。为乾嘉年间“秀水派”的代表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