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清代诗人沈德潜为悼念明朝忠臣徐汧(号庄悯)而作。全诗通过对比苏州昔日的繁华与战乱后的破败,痛斥误国奸臣,歌颂徐汧的忠烈气节。
首联"系缆城边瓦砾堆,当年歌舞锦帆开"用今昔对比开篇:如今诗人看到的苏州城边只有残垣断瓦,而当年这里曾是歌舞升平、画舫往来的繁华之地。一个"瓦砾堆"生动展现出战争破坏后的凄凉景象。
颔联"仓皇揖盗谁流毒,慷慨临戎必倚才"直指国家败亡的根源——统治者昏聩无能,像迎客一样把敌人引进来;而真正面临危难时,需要的正是徐汧这样有胆识的人才。这里用"揖盗"(拱手迎盗贼)的比喻,尖锐批评了误国者的愚蠢。
颈联"早有豺狼酣卧榻,竟看麋鹿上层台"继续用比喻揭露时局:豺狼(指清军)早就虎视眈眈地盘踞在卧榻之侧,而朝廷竟让麋鹿(喻无能的官员)登上高位。这两个动物意象形成强烈反差,凸显统治者的昏庸。
尾联"尚留一死垂青史,西市何人亦可哀"是全诗高潮:徐汧虽死,却以忠烈名垂青史;而当年在北京西市(明代刑场)被处死的误国奸臣,如今又有谁记得?通过对比,既歌颂了徐汧的气节,又表达了对历史教训的深刻反思。
全诗最动人的是贯穿始终的强烈对比:繁华与废墟、忠臣与奸佞、流芳百世与遗臭万年。诗人用"瓦砾堆""锦帆""豺狼""麋鹿"等具体意象,把抽象的历史兴亡变得可见可感。最后落在徐汧"一死垂青史"上,让读者在苍凉的历史画面中,看到人性光辉的永恒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