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巡视边疆兰山一带的见闻,用朴素的语言展现了当地的自然风光和民生百态。
前四句写旅途见闻:作者坐着轻便的竹轿(篮舆)沿兰山一路巡视,时而乘小船渡溪,时而徒步涉水,在平坦的荒原(埔)上还能看到农夫牵着牛车。这些细节生动呈现了边疆交通的艰辛与多样。
中间两句刻画当地风貌:稀疏的村落里,竹篱围着茅草屋;简陋的柘厂(榨糖作坊)和砻房(碾米作坊)进行着小本买卖。寥寥数笔就勾勒出边疆地区地广人稀、生产落后的生活图景。
最后两句点出核心问题:大片荒地被流沙侵蚀,年复一年无法开垦。这里暗含对土地荒废的痛心,也反映了边疆开发的困难。全诗就像一组纪实镜头,既有"溪阔渡舠"的灵动画面,又有"竹围茅屋"的生活气息,最后落在"沙压荒坪"的现实困境上,让读者看到200多年前边疆的真实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