霰雪和彭经历琦初

岁饥瓜地荒,老病卧玄晏。
闭门三日雪,飞霰相杂乱。
飘空乍鸣屋,穿隙已在案。
载涂积愈高,集水凝不泮。
山寒消久暄,土润苏亢旱。
颇疑湘鲛泣,珠玑夜分散。
又如洛仓破,白粲接原岸。
柔条压既低,高木擎欲断。
体圆工簸弄,地远迷界限。
我生事嘲吟,寒饿不可逭。
坐悯民瘼深,谁与觅医缓。
救荒既不预,应卒自无算。
古称兆丰年,至此可三叹(时岁将除,再用韵和之。)!
别岁夜卧迟,怯冷朝起晏。
黄云低不动,白霰下愈乱。
鸣檐锵若佩,积地厚成案。
遇坚势屡跃,得煖湿先泮。
严冱阻春生,萧条助人旱。
纷如撞斗破,疾若抟沙散。
朽株发英华,深谷变陵岸。
先生懒斫路,门外人迹断。
作诗无雕锼,白战安可限。
空山斸黄精,微此命难逭。
少年喜映书,老大悔儒缓。
豪门方饮羔,觞急不可算。
安知负薪者,道旁拊膺叹。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寒冬雪灾中的民生疾苦,通过生动的雪景描写传递出诗人对百姓困境的深切关怀。

全诗分为两部分:前十六句用一连串精妙的比喻描写霰雪奇观。将雪粒比作鲛人泪珠、米仓破漏的白米,既写出雪的晶莹剔透,又暗含"珠玉不如稻粟"的民生思考。雪压枝条的细节,暗示百姓在重压下的艰难。

后十六句转向现实关怀。诗人自嘲寒夜写诗不能解决温饱,更忧虑百姓缺衣少食。用"豪门饮羔"与"负薪者叹息"的对比,尖锐揭露社会不公。最后"安知"二字,道尽了对权贵漠视民生的愤懑。

全诗艺术特色在于:将自然现象与社会现实紧密联系,雪景越美,反衬出的民生疾苦越令人心痛。比喻新颖不落俗套(如将雪比作打翻的米仓),画面感极强。语言质朴却力透纸背,特别是结尾的阶级对比,具有强烈的批判现实主义色彩。

刘诜

(1268—1350)吉安庐陵人,字桂翁,号桂隐。性颖悟,幼失父。年十二,能文章。成年后以师道自居,教学有法。江南行御史台屡以遗逸荐,皆不报。为文根柢《六经》,躏跞诸子百家,融液今古,四方求文者日至于门。卒私谥文敏。有《桂隐集》。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