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顷山(一作司马槱诗) 其三
欲为龙池游,束装戒蓐食。
鸡鸣天未曙,呼儿重蜡屐。
潆洄溯寒溪,确荦疲乱石。
迢迢万丈岭,宛转苍龙脊。
山高吐朝气,恍不辨咫尺。
俯听雷雨声,仰逐猿猱迹。
委蛇度花坞,绿净草可席。
喜如出笼槛,身轻飞鸟掷。
不辞双足茧,远探蛟龙窟。
传闻此山巅,旧有沧海色。
迩来三十年,潭湫变枯荻。
至今应江潮,尚浮鸥鹭集。
至理竟未解,对之空太息。
不如西湖游,挥篙泛瑶碧(清甘文蔚乾隆《昌化县志》卷二)。
鸡鸣天未曙,呼儿重蜡屐。
潆洄溯寒溪,确荦疲乱石。
迢迢万丈岭,宛转苍龙脊。
山高吐朝气,恍不辨咫尺。
俯听雷雨声,仰逐猿猱迹。
委蛇度花坞,绿净草可席。
喜如出笼槛,身轻飞鸟掷。
不辞双足茧,远探蛟龙窟。
传闻此山巅,旧有沧海色。
迩来三十年,潭湫变枯荻。
至今应江潮,尚浮鸥鹭集。
至理竟未解,对之空太息。
不如西湖游,挥篙泛瑶碧(清甘文蔚乾隆《昌化县志》卷二)。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次充满冒险精神的登山之旅,同时暗含对自然变迁的感慨。全诗可以分成三个部分来理解:
1. 登山前的准备与期待
诗人天没亮就起床准备("鸡鸣天未曙"),给孩子准备防滑的蜡屐鞋,表现出对"龙池"景点的强烈向往。这里用"笼槛"比喻日常生活的束缚,而登山就像小鸟出笼般自由。
2. 艰辛而惊喜的登山过程
诗中用生动的比喻描写山路:像在苍龙脊背上行走("宛转苍龙脊"),山路陡峭到看不清眼前("恍不辨咫尺")。通过听觉(雷雨声)和视觉(猿猴踪迹)的描写,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当看到绿草如茵的花坞时,疲惫一扫而空,这种先苦后甜的过程正是登山乐趣所在。
3. 沧海桑田的感慨
诗人听说山顶曾有壮观的"沧海色"水潭,但三十年来已干涸成芦苇荡("潭湫变枯荻")。虽然仍有鸥鹭聚集,但自然景观的变迁让他困惑叹息。最后两句看似说不如去游西湖,实则透露出对自然奥秘的敬畏——有些变化人类无法理解也无法改变。
这首诗的魅力在于:
- 用"蜡屐""雷雨声"等具体细节让冒险故事真实可感
- 通过"笼中鸟"的比喻,巧妙表达对自由的渴望
- 将一次普通的登山升华到对自然规律的思考
- 最后看似抱怨的结尾,反而强化了探索精神的可贵
就像现代人明知景点可能"照骗"仍要去打卡一样,诗人告诉我们:重要的不是目的地是否如预期,而是那份探索未知的勇气和过程中获得的惊喜。
章槱
章槱,学者称南塾先生,昌化(今浙江临安西)人。宁宗开禧元年(一二○五)进士,官玉山主簿。事见清乾隆《昌化县志》卷一三。今录诗三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