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寺
崎岖五六州,夏行今欲雪。
乱山出已尽,平地心目豁。
晴日午未温,霜云晚如泼。
萧疏秦树远,旷荡周原阔。
径竹掩招提,门庭苦凄飒。
廊低不可步,壁朽何堪剳。
岁月惊转头,是非纷若栉。
行归聊可悲,再出尤凛冽。
用此免饥寒,谋生一何拙。
乱山出已尽,平地心目豁。
晴日午未温,霜云晚如泼。
萧疏秦树远,旷荡周原阔。
径竹掩招提,门庭苦凄飒。
廊低不可步,壁朽何堪剳。
岁月惊转头,是非纷若栉。
行归聊可悲,再出尤凛冽。
用此免饥寒,谋生一何拙。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旅人在寒冬中路过一座荒凉古寺的所见所感,通过萧瑟的景物和内心感慨,展现了人生艰辛与无奈。
前四句写旅途环境:走过五六个崎岖州县,明明是夏天却冷得像要下雪。当乱山终于走完,来到平地方觉视野开阔——这里用气候反常暗示世道艰难,山路的压抑与平地的豁然形成对比。
接下来四句用白描手法写景:太阳当空却不暖和,傍晚霜云像泼墨般阴沉。稀疏的秦地树木显得遥远,广阔的周原一望无际。这些意象共同营造出荒凉寂寥的氛围,为古寺的出现做铺垫。
中间六句聚焦古寺破败景象:小路被竹子掩盖,寺门庭院萧条冷落。走廊低矮难行走,墙壁朽烂不堪触碰。这里"不可步""何堪剳"的细节描写,让读者直观感受到古寺的衰败。
最后四句转入人生感慨:突然惊觉岁月飞逝,世间是非多如梳齿般密集。想到归途凄凉,再出发更是寒风刺骨。最后自嘲道:用这种方式谋生免于饥寒,真是笨拙啊!——这里"拙"字既是自嘲,也暗含对现实无奈的讽刺。
全诗最打动人的是那种"在路上"的苍凉感:自然环境的严酷、古迹的破败与人生的困顿相互映照。诗人没有直接抱怨,而是通过具体景物和身体感受(冷、朽、低),让读者自然体会到漂泊者的艰辛。最后自嘲式的结尾,反而让这份艰辛显得更加深沉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