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晴即用前韵

春田欲雨常忧迟,夏田得雨嗟踰时。
春耕夏耨两无及,眼乾泪竭空沾衣。
翻翻联联脚力尽,万车不救一尺泥。
朝看东南暮西北,晚霞倏忽山头归。
白日一照黄潦定,秋来准拟筛红粞。
早田拾得晚田熟,今年更救明年饥。
念夫陇上一月宿,趁晴归欲呼妻儿。
与夫岁岁同甘苦,未容恤纬惭嫠妇。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农民在旱涝灾害中的艰辛生活,展现了他们与自然抗争的坚韧精神。

全诗分为三个层次:
1. 农民面对自然灾害的无奈(前六句):
春天盼雨却迟迟不下,夏天又因雨水过多错过农时。春耕夏锄都耽误了,农民只能干着急流泪。即使拼命干活,也救不回被水泡坏的田地。

2. 天气转晴带来的希望(中间四句):
看着云霞变化,终于迎来晴天。太阳晒干了积水,秋天有望收获粮食。早田晚田的收成,不仅能解决今年的温饱,还能为明年储备。

3. 农民家庭的坚韧(最后四句):
丈夫在田里守了一个月,天晴后急着回家团聚。夫妻约定要同甘共苦,就像织布的寡妇也不放弃生活。这里用"恤纬"的典故,比喻即使处境艰难也要坚持。

全诗用朴实语言道出农民"靠天吃饭"的现实,既写了自然灾害的无情,也表现了劳动人民的顽强。最动人的是结尾处夫妻相守的温情,让整首诗在艰辛中透出人性的温暖。

袁说友

(1140—1204)建宁建安人,流寓湖州,字起严,号东塘居士。孝宗隆兴元年进士。授溧阳主簿。历知池州、衢州、平江府,入为吏部尚书兼侍读。宁宗嘉泰三年,同知枢密院,进参知政事。罢以资政殿学士知镇江府。奉祠致仕。学问淹博,其疏奏多切时弊,诗文格调清新。任四川安抚使时,尝命属官辑蜀中诗文为《成都文类》。有《东塘集》。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