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歌行

君不见李陵台、白龙堆,自古战士不敢来。
黄云千里雁影暗,北风裂旗马首回。
汉家卫霍今何用,见说军还如裹痛。
不思百口仰食恩,岂念一身推毂送。
如今天子皇威远,大积金山烽燧鲜。
却将此地建陪京,滦水回环抱山转。
万井喧阗车戛轮,翠华岁岁修时巡。
亲王觐圭荆玉尽,侍臣朝绂蠙珠新。
高昌句丽子入学,交趾蛮官贡麟角。
斗米三钱金如土,国人讴歌将军乐。
将军乐,四海清,吾皇省方岂田猎,观风察俗知太平。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北歌行》用生动的画面和对比手法,展现了古代边塞的荒凉与当下都城的繁华,暗含对和平盛世的赞颂和对历史变迁的感慨。

前半部分(荒凉战场): 开篇用"李陵台""白龙堆"这些边塞地名,配合"黄云""裂旗"等意象,瞬间把读者拉入风沙漫天、战马嘶鸣的古战场。诗人说这里连战士都不敢轻易踏足,汉代名将卫青、霍去病若看到如今军队撤退时伤员哀嚎的场景,也会心寒。这里暗指战争带来的只有伤痛。

后半部分(盛世图景): 笔锋突然转到当下:皇帝威震四方,边境烽火台闲置("烽燧鲜"),荒原上竟建起陪都("滦水抱山转")。这里用"万井喧阗"(万家喧闹)、"翠华时巡"(皇帝车驾)等热闹场景,与前半段死寂战场形成强烈反差。外国使节献宝("荆玉""蠙珠")、邻国子弟来求学、连大米都便宜如土("斗米三钱"),这些细节堆砌出一个物资充裕、四方来朝的盛世。

核心矛盾: 最后三句最耐人寻味——表面歌颂"将军乐,四海清",却说皇帝巡游不是打猎而是"观风察俗"。这种刻意强调反而让人思考:太平盛世是否掩盖了什么问题?繁华背后是否还有未被看见的代价?就像开头血淋淋的古战场,如今已被歌舞升平覆盖。

全诗像一组蒙太奇镜头:镜头从白骨累累的荒漠摇到金碧辉煌的宫殿,最后定格在百姓对将军的赞美歌声中。诗人没有直接批评,但通过今昔对比,让读者自己感受历史的吊诡——和平固然美好,但人们是否容易遗忘和平之前的牺牲?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