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十四日,崇天门听诏,有喜二首 其一

听罢龙飞诏,扬休万口俱。公忠赖伊霍,揖让见唐虞。

礼乐开平治,衣冠协赞谟。祖宗遗泽在,千载巩皇图。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的是皇帝颁布诏书时的盛大场景,以及诗人对朝廷政治的美好祝愿。

前两句写的是诏书宣读完毕,百姓欢呼的场景。"龙飞诏"指皇帝诏书,"扬休万口俱"形容万众齐声赞颂的热闹场面。中间四句赞美朝廷政治清明:有像伊尹、霍光这样的忠臣辅佐,君臣之间像尧舜时期那样和谐礼让,礼乐制度让天下太平,官员们齐心协力为国献策。

最后两句升华主题:祖宗的恩泽保佑着国家,让王朝基业永固。诗人通过这场诏书宣读仪式,表达了对国家繁荣昌盛的美好期待。

全诗语言庄重但不晦涩,用历史典故来赞美当下,展现了传统文人对明君贤臣、太平盛世的向往。虽然写的是宫廷仪式,但传递的是对国家长治久安的真挚祝福。

刘鹗

刘鹗(è)(1857年10月18日—1909年8月23日),清末小说家。谱名震远,原名孟鹏,字云抟、公约。后更名鹗,字铁云(刘铁云),又字公约,号老残。署名“洪都百炼生”。汉族,江苏丹徒(今镇江市)人,寄籍山阳(今江苏淮安区)。刘鹗自青年时期拜从太谷学派南宗李光炘(龙川)之后,终生主张以“教养”为大纲,发展经济生产,富而后教,养民为本的太谷学说。他一生从事实业,投资教育,为的就是能够实现太谷学派“教养天下”的目的。而他之所以能屡败屡战、坚韧不拔,太谷学派的思想可以说是他的精神支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