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写怀
持门赖健妇,颇忆盆孟光。
今夕复何夕,洗手调羹汤。
辛盘与椒酒,一一亲排当。
夜半理梳裹,灯前事晨妆。
君姑尚未起,鸡鸣候高堂。
□□偕先后,杂佩鸣珩璜。
我亦梦到家,身侍阿母旁。
乌啼忽警觉,仍在天一方。
梦回思往事,石阙空衔悲。
缅惟遭丧日,事远尚可追。
先君昔迁谪,家细不得随。
二载密云尹,溘然遂长违。
时余行未至,伯兄适南归。
饭含未及视,安用有子为?
一棺尚寄旅,僻在城南陲。
遥忆今夜奠,纸钱风吹灰。
吾闻古丧礼,未葬不释缞。
念此痛欲绝,有如刺心锥。
哀歌不成曲,我唱和者谁(二章发乎至性,不以辞句为工。)。
今夕复何夕,洗手调羹汤。
辛盘与椒酒,一一亲排当。
夜半理梳裹,灯前事晨妆。
君姑尚未起,鸡鸣候高堂。
□□偕先后,杂佩鸣珩璜。
我亦梦到家,身侍阿母旁。
乌啼忽警觉,仍在天一方。
梦回思往事,石阙空衔悲。
缅惟遭丧日,事远尚可追。
先君昔迁谪,家细不得随。
二载密云尹,溘然遂长违。
时余行未至,伯兄适南归。
饭含未及视,安用有子为?
一棺尚寄旅,僻在城南陲。
遥忆今夜奠,纸钱风吹灰。
吾闻古丧礼,未葬不释缞。
念此痛欲绝,有如刺心锥。
哀歌不成曲,我唱和者谁(二章发乎至性,不以辞句为工。)。
现代解析
这首诗以除夕夜为背景,通过对比现实与回忆,表达了诗人对家人的深切思念和丧父之痛。全诗情感真挚,语言朴实,读来令人动容。
第一部分:除夕忙碌与思亲(前八句)
诗人描写了除夕夜的忙碌场景:健妇持家,准备年夜饭,整理梳妆,鸡鸣时分等候长辈起床。这些细节生动展现了传统除夕的喜庆氛围。然而,在这热闹之中,诗人却梦回故乡,梦见自己陪伴在母亲身旁。梦醒后,发现自己仍漂泊在外,孤独感油然而生。
第二部分:丧父之痛与愧疚(后十四句)
诗人的思绪从除夕夜转到对亡父的追忆。父亲被贬他乡,家人无法随行,两年后客死异乡。诗人未能及时赶到为父亲送终,内心充满愧疚和悲痛。父亲灵柩仍寄居他乡,除夕夜无人祭奠,只有风吹纸钱的凄凉景象。诗人引用古礼“未葬不释缞”,强调自己丧服未除,丧父之痛如同锥心刺骨。
诗歌魅力:
1. 情感真挚:诗人将对家人的思念和丧父之痛娓娓道来,没有华丽辞藻,却字字泣血,感人至深。
2. 对比强烈:除夕的热闹与丧父的凄凉形成鲜明对比,更凸显诗人内心的孤寂和痛苦。
3. 细节生动:准备年夜饭、整理梳妆、风吹纸钱等细节描写,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诗人的情感。
4. 语言朴实:诗人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深沉的情感,让普通读者也能产生共鸣。
总结:
这首诗是诗人内心情感的真实流露,既有对家人的思念,也有对亡父的愧疚和悲痛。通过除夕夜的场景和回忆的穿插,诗人将这种复杂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展现了传统节日中的人情冷暖,也反映了古代官员被贬的悲惨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