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刘景文登介亭

东南富山水,所病在卑溽。
阴晴变朝暮,梅雨大田足。
翰苑宴高堂,金斝浮蚁渌。
诗泠四座耳,醉饱五经腹。
亭午登介亭,萦纡俯山麓。
行路愁暍死,是月丁初伏。
乘高瞰群峰,刚后浪奔逐。
三吴在指掌,百粤入双目。
汉忧分朱蟠,尧意注黄屋。
下舆曾未几,传命甚邮速。
霸遂伏下风,元白仰高躅。
倡予而和汝,谈笑唾珠玉。
所恨继者贫,囊箱无寸幅。
刘侯世良将,文史三冬读。
坐啸胡骑却,行歌燕旦哭。
儒将久寂寥,断弦今日绩。
所得最在诗,铦利锋莫触。
唱酬黄卷上,如响答深谷。
王侯富方丈,熊掌我所欲。
独馁不得饱,中心但诚服⑴。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场文人雅集登高望远的场景,展现了宋代士大夫的生活情趣和精神追求。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

1. 自然与人文的交融 诗人先写东南山水富饶却潮湿闷热("卑溽"),用梅雨滋润农田的画面引出文人聚会。在翰林院的宴席上,金杯美酒("金斝浮蚁渌")伴着清雅的诗句,连饱读诗书的学者("五经腹")都沉醉其中。中午登亭时山路盘旋,酷暑难耐,但登顶后豁然开朗——群峰如浪,三吴百粤尽收眼底,把自然景观与人文气象完美融合。

2. 历史与现实的映照 诗中暗用典故却不晦涩:汉尧的治国忧虑("汉忧""尧意")暗示当下政事,用邮驿传令的迅捷比喻诗友唱和的畅快。通过对比霸者(权势)与元白(白居易元稹)的文采,突出文人风骨。特别是"行歌燕旦哭"用荆轲典故,展现儒将刘景文能文能武的特质。

3. 文人相得的真挚 最后一段写得尤为动人:诗人自谦贫穷无法酬和佳作("囊箱无寸幅"),却真诚赞美刘侯将军的诗才如利剑锋芒("铦利锋莫触")。将诗歌唱和比作山谷回声,把对熊掌美食的向往转化为对友人诗才的钦佩,这种超越物质的精神共鸣,正是宋代文人最珍视的交往境界。

全诗就像用文字拍摄的vlog:既有天气变化的实感记录,又有俯瞰山河的壮阔镜头,最后定格在文人互相欣赏的特写。诗中"谈笑唾珠玉"的潇洒,"如响答深谷"的默契,至今仍能让我们感受到古人以诗会友的纯粹快乐。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