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是一首描写古代家庭生活和社会现实的诗歌,主要围绕着父母的养育之恩、儿子的离去、家庭的离散以及战争的残酷等方面展开。接下来我会用通俗的语言分析这首诗。
首先,诗歌的前两句“父母生儿身,衣食养儿德。”描绘了父母生育并抚养孩子的情景。这里的“生儿身”指的是父母生育孩子,“衣食养儿德”则是指父母不仅提供物质上的养育,还注重孩子的品德教育。这两句诗表达了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感激之情。
接着,“暂托寄出来,欲似相便贷。”描绘了儿子被暂时托付给他人的情景。这里的“暂托”可以理解为因为某些原因,父母暂时将儿子托付给他人照顾。而“欲似相便贷”则表达了父母的不放心和牵挂,仿佛是将贵重物品借贷给他人,期待着能够早日收回。
接下来的诗句描述了儿子的命运。“儿大作兵夫,西征吐蕃贼。”说明儿子长大后成为了士兵,被征召去西征对抗吐蕃。这里的“西征”暗示了战争的发生。“行后浑家死,回来觅不得。”则表达了儿子在战争中失去了整个家庭,回来后已经找不到亲人的悲痛情景。
然后,“儿身面向南,死者头向北。”描绘了儿子面对逝去的亲人,朝向南方(可能代表着家乡的方位),而逝去的亲人则面向北方(可能代表着永远的离别)。这种对比表达了生离死别的悲痛和无奈。
最后,“父子相分擘,不及元不识。”表达了父子之间的分离和失散,以及彼此再也难以相见的残酷现实。这里的“父子相分擘”形象地描绘了分离的悲痛场景,“不及元不识”则表达了因为战争等不可抗拒的因素导致亲人永远失散的无奈和遗憾。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简洁明了的描绘,表现了家庭的离散、战争的残酷以及生死离别的悲痛。同时,也表达了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感激和对亲人失散的无奈。整首诗情感真挚,深入人心,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王梵志
卫州黎阳人。约唐初数十年间在世。幼时家境尚殷富,多读诗书,曾有妻室儿女,中年后家业败落,遂皈信佛教。晚况萧条,享年逾七十。喜作诗宣弘佛理,劝诫世人,多用村言俚语,唐时民间流传颇广。有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