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慢·过上海闸北

海上繁华,江南佳丽,东风一夜愁生。
看劫灰到处,尽化作芜城。
忆当日、春光满眼,红酣翠软,歌舞承平。
但而今、枯井颓垣,何限伤情。
河山大好,又无端、弃掷堪惊。
叹血饮匈奴,肉餐胡虏,一篑功成。
百万雄师何在,君休笑、留待蜗争。
想神京千里,不闻画角悲鸣。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词以上海闸北的今昔对比为切入点,通过强烈的画面反差,表达了对山河破碎的沉痛感慨。

上阕开篇用"海上繁华"勾勒旧上海的纸醉金迷,但紧接着"东风一夜愁生"急转直下,用"劫灰""芜城"等意象展现战火后的废墟景象。作者特意回忆战前"春光满眼""歌舞承平"的盛况,与眼前"枯井颓垣"形成触目惊心的对比,这种今昔对照的写法让读者直观感受到战争带来的毁灭性打击。

下阕转向更深的忧国情怀。"河山大好"却遭"无端弃掷",直指当权者的不作为。用"血饮匈奴"的典故暗讽侵略者暴行,而"一篑功成"则讽刺某些人轻易放弃抵抗。最尖锐的是"百万雄师何在"的质问,揭露了军队溃败的残酷现实。"蜗争"的比喻既无奈又愤懑,最后以"神京千里"听不到战鼓收尾,暗示整个国家都笼罩在战败的阴影中。

全词最打动人的是那种眼见美好事物被摧毁的痛心,以及面对国难时既愤怒又无力的复杂情绪。作者没有直接说教,而是通过上海这个具体城市的变迁,让读者自己体会战争之痛,这种以小见大的写法比空喊口号更有感染力。词中"红酣翠软"变"枯井颓垣"的强烈视觉对比,尤其能引发普通人的共鸣。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