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鉴轩

一轩曾揭鉴为名,轩下方池彻底清。
坐客不须频拂拭,主人犹恐太分明。
一尘不染原无物,万象俱涵岂有情。
堪笑越湖三百里,等闲风浪不曾平。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名为“鉴轩”的小亭子,通过一池清水和周围环境的描写,传递出深刻的人生哲理。

前两句点题:这座亭子因为池水清澈如镜而得名“鉴轩”。池水干净透亮,能清晰映照出一切。

中间四句是核心:诗人说客人不需要经常擦拭这池水(因为它本来就很干净),而主人反而担心池水太过清澈(因为会照出太多细节)。这里用池水比喻人心——最纯净的心本来就不沾染尘埃(没有杂念),能包容世间万物(却不带私心偏见)。这种境界看似简单,实则很难达到。

最后两句用对比:诗人调侃说,看看那三百里广阔的越湖,看似平静却总是风波不断。暗指世俗中人心就像这大湖一样,总是被各种欲望和情绪搅动,难以保持“鉴轩”池水般的澄澈安宁。

全诗通过小池与大湖的对比,赞美了内心纯净、包容万物的高尚境界,同时暗讽了世俗中浮躁不安的人心。语言简单但意境深远,让人读后能联想到自己的生活态度。

石延庆

(1101—1149)越州新昌人,字光锡,旧名袭。石嗣庆弟。高宗绍兴二年进士。任容州司理,质性纯雅,襟怀磊落,高宗颇奇之,特赐今名。授明州教授,再中宏词科,迁诸王宫教授。绍兴十七年,以朝散郎添差通判台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