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洪编修(亮吉。)同年机声镫影图
我生才五年,先君即弃世。
十龄慈母亡,嫂亦相随逝。
寄生于外家,六载若瘤赘。
忆初母在堂,我年八九岁。
能作方丈书,顾我奖且励。
谓可读父书,往往颜为霁。
夜窗针黹余,课我兄及弟。
一去四十年,此境永潜翳。
览图触我悲,曩事何若契。
君才班马俦,君孝曾闵继。
机声镫影中,一忆一流涕。
图之至再三,鱼菽以时祭。
伊予本孤陋,附君得登第。
自惭还自挝,亲骨犹未瘗。
行当归焚黄,已作终焉计。
薄耕即无田,敢负墓前誓。
江水寒未波,江梅香尚细。
我归君傥来,相思定应嚏。
十龄慈母亡,嫂亦相随逝。
寄生于外家,六载若瘤赘。
忆初母在堂,我年八九岁。
能作方丈书,顾我奖且励。
谓可读父书,往往颜为霁。
夜窗针黹余,课我兄及弟。
一去四十年,此境永潜翳。
览图触我悲,曩事何若契。
君才班马俦,君孝曾闵继。
机声镫影中,一忆一流涕。
图之至再三,鱼菽以时祭。
伊予本孤陋,附君得登第。
自惭还自挝,亲骨犹未瘗。
行当归焚黄,已作终焉计。
薄耕即无田,敢负墓前誓。
江水寒未波,江梅香尚细。
我归君傥来,相思定应嚏。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作者回忆童年丧亲之痛、感念恩情的自白书,用最朴实的语言道尽了人生的苦难与温情。
童年创伤:
开篇就像撕开旧伤疤——"我五岁丧父,十岁丧母,连嫂子也走了",短短几句勾勒出一个孤儿寄人篱下的悲惨童年。在外婆家生活的六年,他形容自己像"多余的肉瘤",这种直白的比喻让人瞬间感受到他当年的无助与自卑。
母爱微光:
在灰暗的记忆里,母亲是他唯一的光。八、九岁时练字,母亲摸着头的鼓励;深夜缝补衣裳时,借着油灯检查兄弟功课的身影——这些细节像老照片一样鲜活。特别是"夜窗针线""油灯照书"的画面,把贫寒中坚守教育的母亲形象刻画得催人泪下。
同病相怜:
看到朋友洪亮吉画的《机声镫影图》(描绘母亲织布教子的场景),作者瞬间破防。他夸朋友才华堪比史学家班固司马迁,孝心不输古代孝子曾参闵损,其实是在借赞友人表达自己的愧疚——别人能用绘画纪念母亲,自己却连父母坟墓都没修好。
自我救赎:
最后他咬牙立誓:就算穷到没有耕地,也要兑现扫墓的承诺。结尾的"江水寒梅"看似写景,实则是他冰封多年的情感开始解冻——当梅香飘来的时候,或许就是与逝去亲人重逢的季节。
全诗没有华丽辞藻,就像深夜炉火边的喃喃自语。最打动人心的,正是这种带着生活粗粝感的真诚:一个中年人面对童年创伤时,既脆弱又倔强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