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和悲秋应令诗

秋天拟文学,秋水擅庄蒙。
草湿蒹葭露,波卷洞庭风。
便坐翻桑叶,长坂歇兰丛。
檐喧犹有燕,陂静未来鸿。
蝉噪闻疑断,池清映似空。
刘安悲落木,曹植叹征蓬。
重明岂凝滞,无累在渊冲。
随时四序合,应物五情同。
发言形恻隐,睿作挺神功。
下材均朽木,何以慕凋虫⑴。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是唐朝诗人奉和之作,模仿《悲秋应令诗》,表达了一种秋天特有的情感和景象。让我们逐句解析这首诗,以便更好地理解它表达的内容和意境。

1. 秋天拟文学,秋水擅庄蒙。 意思是说,秋天的自然景色仿佛是诗文一般美好,秋水的清澈程度就像庄子和蒙庄的哲学思想那样高深。

2. 草湿蒹葭露,波卷洞庭风。 诗人描绘了清晨草地上沾满露珠,蒹葭(芦苇)沾湿,波光粼粼的水面在洞庭湖的风中轻轻摇曳。

3. 便坐翻桑叶,长坂歇兰丛。 意思是说,秋天的叶子纷纷落下,仿佛翻动的桑叶;长坡上,兰花丛中一切显得宁静而优雅。

4. 檐喧犹有燕,陂静未来鸿。 这里描述的是屋檐下还有燕子在叽叽喳喳地叫着,而湖边却很宁静,看不到鸿雁飞过。

5. 蝉噪闻疑断,池清映似空。 听到蝉鸣的声音仿佛断了,映在清澈的池塘里的景象仿佛空灵一般。

6. 刘安悲落木,曹植叹征蓬。 引用了刘安和曹植的诗句,表达了对秋天树叶飘落和漂泊的感慨,用以表达一种人生的无常和淡淡的哀愁。

7. 重明岂凝滞,无累在渊冲。 重明是古代一位贤者的名字,这里意指贤者的品行不滞留,而是在水中继续前进,象征着超脱世俗的追求。

8. 随时四序合,应物五情同。 意思是说,随着时间的推移,四时的变化使得人们的情感与外界的物象相合,五种情感(喜怒哀惧爱)与自然景象相呼应。

9. 发言形恻隐,睿作挺神功。 话语中流露出慈悲之心,作品展现了超凡的才智和神妙的技艺。

10. 下材均朽木,何以慕凋虫。 最后两句表达了谦虚的态度,自认为像腐烂的木头一样平凡,无法像凋虫(死去的虫子)那样有所成就。

整首诗通过秋天的景象和对古代文人的引用,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感悟和对人生的哲思。诗中充满了对自然的欣赏和对人生的感慨,表达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萧悫

萧悫,(约公元561年前后在世)字仁祖,兰陵人。生卒年不详,约北齐武成帝太宁元年前后在世。工于诗咏。天保中,公元554年(左右)入齐。武平中,公元572年(左右)为太子洗马。陈后主时,为齐州录事参军,待诏文林馆。卒于隋。悫曾于秋夜赋诗,其两句云:“芙蓉露下落,杨柳月中疏”。颇为知音所赏。有集九卷,(《隋书志》及《两唐书志》)行于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