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碧霄 忆羊城(壬午)

尔何能。
大言将欲请长缨。
运逢关国,人思横海,竞逐师行。
戈船千里,云梯十仞,矢石飞惊。
愧毛锥、大戟相争。
有军谋当效,民艰堪达,未负功名。
矢孤怀赣直,王前忠告,从不罪狂生。
巧难炊、惟繁役,头发白为劳兵。
茹荼愿苦,饮冰忘热,岁月移情。
幸何时、官去身轻。
任迁移更远,烟瘴犹甘,怕忆羊城。

现代解析

这首词是一位古代官员回忆在广州(羊城)任职经历的感慨之作,充满了对军旅生涯的复杂情感。

上阕(前半部分)用豪迈的笔调回忆当年壮志:开篇"尔何能"是自问——我凭什么敢说要参军报国?接着描写了战船千里、攻城云梯高耸的壮观军容,以及战场上箭石横飞的惊险场面。但作者坦言自己作为文官(毛锥指毛笔),在武官(大戟)面前感到惭愧,不过仍努力贡献军事策略、体察民间疾苦,总算没有辜负功名。

下阕(后半部分)转为深沉反思:先说自己性格耿直敢谏言,所幸上司宽容不怪罪。然后用"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典故,说军务繁重让人早生华发。虽然甘愿吃苦(茹荼饮冰指吃苦耐劳),但岁月消磨了激情。最后流露解脱之感——庆幸卸任后身心轻松,即便被贬到更偏远的地方(烟瘴指南方湿热之地)也甘心,因为实在不敢回忆在广州的沉重往事。

全词最动人的是两种情绪的碰撞:一方面是热血报国的豪情,另一方面是身陷政务泥潭的疲惫。就像现代人追忆年轻时拼搏的岁月,既有"当年勇"的自豪,也有"不堪回首"的唏嘘。作者用战场意象比喻官场压力,用"头发白为劳兵"这样生动的细节,让读者真切感受到他那种耗尽心血的状态。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