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邪溪由东渡桥进帆镜湖
趁筏下邪溪,溪回水凌乱。
指顾未俄顷,云林已改观。
前瞻群岭高,却睇后峰断。
出口尚潺潺,入湖方漫漫。
丛丛烟树分,蔌蔌蒹葭散。
逦迤迅川风,宛转随沙雁。
兰亭怀右军,白洋寻贺监。
千载迹如存,一曲情可玩。
指顾未俄顷,云林已改观。
前瞻群岭高,却睇后峰断。
出口尚潺潺,入湖方漫漫。
丛丛烟树分,蔌蔌蒹葭散。
逦迤迅川风,宛转随沙雁。
兰亭怀右军,白洋寻贺监。
千载迹如存,一曲情可玩。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次乘竹筏顺溪而下、最终驶入镜湖的旅程,充满了动态的自然美和人文情怀。
开篇直接切入主题:诗人乘着竹筏沿邪溪漂流,溪水曲折湍急。转眼间,周围的景色就完全变了样——这种快速变化的场景让人联想到坐船时两岸风景飞速后退的体验。接着用"前看是高山,回头看山峰已被甩在后面"的对比,生动表现出船行的速度感。
当竹筏从喧闹的溪流进入开阔的湖面时,整个画面突然变得舒缓。诗人用"丛丛烟树""蔌蔌蒹葭"(芦苇丛沙沙作响)这些象声词和叠词,让读者仿佛能听到风吹芦苇的声音,看到雾气中若隐若现的树林。这时风顺着湖面吹来,大雁在沙滩上空盘旋,整个画面从之前的急促转为宁静悠远。
最后四句是点睛之笔:诗人看到这些景色,不禁想起历史上两位名人——在兰亭写《兰亭集序》的王羲之,和隐居镜湖的诗人贺知章。虽然时隔千年,但眼前的美景让他感觉这些古人的踪迹犹在,整段旅程就像一首可以细细品味的乐曲。
全诗妙在三点:一是用"溪急—湖阔"的对比形成节奏变化;二是"听得到声音"的景物描写特别生动;三是把眼前景和古人联系起来,让简单的山水游玩有了文化厚度。读这首诗,就像跟着诗人一起完成了一场穿越时空的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