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纸衣道者颂

觉性圆明无相身,莫将知见妄疏亲。
念异便于玄体昧,心差不与道为⑴邻。
情分万法沈前境,识鉴多端丧本真。
如是⑵句中全晓会,了然无事昔时人。

现代解析

这首诗词讲的是修行悟道的核心思想,用大白话来解析就是:

1. 开篇点题 诗人说真正的觉悟(觉性)就像明亮的圆月,没有固定形状(无相身)。提醒我们别用自己有限的认知(知见)去胡乱评判事物,比如硬要区分亲近或疏远——这就像给月亮贴标签一样可笑。

2. 常见误区 很多人修行出问题,根源在两个地方: - 念头太杂乱(念异),结果越修越糊涂(玄体昧) - 心态跑偏了(心差),反而离大道越来越远

3. 致命陷阱 普通人总被两样东西困住: - 对万事万物动感情(情分万法),就像盯着水中的月亮影子发呆 - 耍小聪明多角度分析(识鉴多端),反而把最本真的自己弄丢了

4. 终极解法 真正读懂这首诗的人会明白:所谓修行,就是回归"没事人"的状态。就像小孩没烦恼时那样自然,这才是我们最初的本性(昔时人)。

现实启示 - 遇到纠结时,先停下"贴标签"的惯性 - 少用脑过度分析,多感受内心本能的平静 - 真正的智慧不是学来的,是放下执着后自然显现的

全诗用月亮作比喻,把抽象的佛理说得生动形象,最后落脚在"做回简单快乐的自己"这个朴素道理上。

本寂

本寂(840年-901年)俗姓黄,名元证,又名崇精,福建蒲田县人,晚唐名僧,为佛教“曹洞宗”始创人之一。唐天复元年(901年),62岁的本寂圆寂,葬于寺西百步的凤形坊,塔名“福园”。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被加封为“宝藏元证大师”。本寂“文辞遒丽,富有法才”,著有《解释洞山五位显诀》、《住寒山子诗》,后人又辑得《抚州曹山本寂禅师语录》、《抚州曹山元证禅师语录》2种存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