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柬沙连诸绅士

自请长缨后,乡农竞举戈。
野番犹报国,我辈况登科!
不有同仇赋,其如众论何?
牧羊招卜式,屠狗得荆轲。
烽火通珠屿,旌旗山苧萝。
曾传书慷慨,岂意岁蹉跎!
白马摇鞭去,黄巾带甲过。
一时惊寇至,万口遂言讹。
昨日闻横海,将军是伏波。
高冠弹獬豸,巨浪净鼋鼍。
贼胆寒韩、范,人心仰牧、颇。
会须投笔砚,慎勿误岩阿。
竹帛功名重,桑榆际遇多。
前途期努力,洗耳待铙歌。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群乡绅文人面对外敌入侵时,从犹豫到决心投笔从戎的心路历程。全诗用生动的战争意象和典故,展现了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

开篇"自请长缨后"用汉代终军请缨出征的典故,暗示文人主动请战。接着描写乡民们已经拿起武器,连"野番"(指边疆少数民族)都在保家卫国,作为科举出身的文人更应挺身而出。

诗中运用大量对比手法:用"牧羊招卜式"(汉武帝时牧羊人出身的贤臣)和"屠狗得荆轲"(刺客荆轲)的典故,说明人才不问出身;"白马摇鞭"与"黄巾带甲"形成官军与叛军的鲜明对比。

后半部分通过"伏波将军"(东汉马援)、"韩范"(宋代名将韩琦、范仲淹)、"牧颇"(战国名将李牧、廉颇)等历史名将的典故,表达对英雄人物的仰慕。最后以"投笔砚""洗耳待铙歌"等意象,生动展现了文人放下笔墨、准备凯旋的豪情。

全诗最动人的是展现了知识分子的思想转变过程:从最初的犹豫("岂意岁蹉跎"),到听闻战报时的震惊("一时惊寇至"),最终在英雄楷模的感召下,决心为保家卫国放弃文人生涯。这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精神,正是中国传统文人的精神写照。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