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人逃暑

郑人有逃暑于孤林之下者,日流影移,而徙衽以从阴。及至暮,反席于树下。及月流影移,复徙衽以从阴,而患露之濡于身。其阴逾去,而其身逾湿,是巧于用昼而拙于用夕矣。

译文及注释

郑人有逃暑于孤林之下者,日流影移,而徙(xǐ)(rèn)以从阴。及至暮,反席于树下。及月流影移,复徙衽以从阴,而患露之濡(rú)于身。其阴逾去,而其身逾湿,是巧于用昼而拙于用夕矣。
郑国有个人在一棵独立的树下乘凉,随着太阳的移动树的影子也移动,他就挪动自己的卧席跟着树的阴影。等到了黄昏时分,他又把卧席放到大树底下。等到树影随着月亮移动时,他又随着树影挪动自己的卧席,而苦于露水沾湿了全身。树影越移越远了,他的身上也越沾越湿。这个方法在白天使用很巧妙,但晚上用就相当笨拙了。
逃暑:避暑,乘凉。孤林:独立的一棵树。徙:迁移,移动。衽:卧席。以:(用)来。及:等到。至:到了。暮:黄昏。席:睡。于:在。从:跟从。露:露水。濡:沾湿。逾:(通假字,通:“愈”),更加。去:离开。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郑国有个人在一棵独立的树下乘凉,随着太阳的移动树的影子也移动,他就挪动自己的卧席跟着树的阴影。等到了黄昏时分,他又把卧席放到大树底下。等到树影随着月亮移动时,他又随着树影挪动自己的卧席,而苦于露水沾湿了全身。树影越移越远了,他的身上也越沾越湿。这个方法在白天使用很巧妙,但晚上用就相当笨拙了。

注释
逃暑:避暑,乘凉。
孤林:独立的一棵树。
徙(xǐ):迁移,移动。
衽(rèn):卧席。
以:(用)来。
及:等到。
至:到了。
暮:黄昏。
席:睡。
于:在。
从:跟从。
露:露水。
濡(rú):沾湿。
逾:(通假字,通:“愈”),更加。
去:离开。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篇古文讲了一个郑国人乘凉的故事,生动揭示了不懂变通的愚蠢行为。

大白天,这个郑国人为了躲避太阳,跑到一棵孤树下乘凉。随着太阳移动,树荫也在移动,他就跟着挪动凉席,始终躲在树荫下。看起来挺聪明对吧?

但到了晚上,月亮出来了,他继续用同样的方法——月亮移动,树荫移动,他也跟着挪动凉席。结果呢?夜晚的露水打湿了他的身体。越是追着树荫跑,身上就越湿。白天那套办法,晚上完全不管用了。

故事的精妙之处在于:同一种方法,在不同时间使用却得到相反效果。白天追阴凉是聪明,晚上还这样做就是犯傻。它告诉我们:解决问题不能生搬硬套,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变通。生活中很多人就像这个郑国人,把一时的经验当成永恒真理,最终自食其果。

这个短小的故事用夸张的日常场景,把"刻板教条"的荒谬性展现得淋漓尽致,既好笑又发人深省。

0